您现在的位置:

李潮平在实战大赛珠海赛区启动仪式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2-11-28 14:35:31 | 来源:中国双创 | 责任编辑:牛志鑫

2022网络营销创新创业实战大赛珠海赛区线上发布会暨启动仪式于2022年11月25日下午3:30分通过线上会议方式隆重举行,宣告着珠海赛区赛事已经全面正式启动。以下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双创发展办公室主任李潮平在启动仪式上的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参加“2022网络营销创新创业实战大赛珠海赛区线上发布会暨启动仪式”,我谨代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双创发展办公室、中国创业创新发展委员会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举世瞩目,是全党全国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开展各项工作。

当前,疫情还没有结束,反复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冲击,很多企业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收缩,身处生死线上的实体企业和中小企业们退无可退,亟待雪中送碳。这三年,中国双创克服各方困难,积极地统筹、组织、协调全国各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实地走访考察了全国多个省、市、县,积极参与了多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项目和大型活动,主导开发“一村一品”、“太空新村”多个实业项目,中国双创平台也吸引了全国大量企业和高校注册,并与多个地方政府就招商引资宣传、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项目达成合作。

虽然疫情带来了困难,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疫情之下,数字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生活方式升级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数字经济让实体经济突破时空约束和算力局限,成为新经济增长点,也为创新创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面对当前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创新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筹办了本次“2022网络营销创新创业实战大赛”,希望通过这次大赛,以赛促训、以赛促产、以赛促销、以赛促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各行各业发展助力:

第一、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实体企业赋能

通过参赛选手们在全网推介,为企业进行项目路演、营销策划、直播带货、视频带货,让好品牌、好项目通过大赛脱颖而出。并通过讲好产品故事、企业故事、乡村故事、中国故事,让消费者更全面、更深刻了解企业和产品。为企业选拔人才,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推广企业品牌,增加品牌知名度,为企业引入资金扶持,拓展资源圈层,使企业做强做大。

第二、帮助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群体解决创业就业的问题

本次大赛将在全国范围内征选选手,开设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赛道,以赛促训、以赛促实践,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助力各行各业职工及灵活就业群体成长。以人才链贯通产业链、创新链,加快打造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赋能助力。

第三、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大赛乡村振兴赛道将在每个乡镇选拔一名选手做为乡村宣讲员。通过讲好乡村的故事、家乡的故事、农民的故事,展现家乡独有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特色物产及乡村振兴中的乡土故事,紧贴地气,呈现出一个个乡镇的乡土细节,扩大乡村的精神外延。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同时,帮助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帮助农民增收创收,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第四、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通过高校专项赛,为各大高校引入企业资源,促进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第五、为城市发展赋能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地方税收,拉动GDP。同时,将优质企业和人才资源引入城市,与当地政府共同打造中国双创示范园区,帮助城市塑造名片,为城市发展赋能。

我们将带着热情、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办好“2022网络营销创新创业实战大赛”,精益求精力争把竞赛办成高质量高水平赛事。

感谢珠海赛区承办单位,联办、支持单位为本次大赛做出的贡献。在此,我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大赛中来。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让我们携手并进,踔厉奋发,共创新的辉煌!

最后,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珠海赛区取得佳绩!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中国双创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