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双创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发布时间:2022-07-29 16:13:35 | 来源:中国双创 | 责任编辑:牛志鑫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及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社会组织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中国双创联合各大学校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帮扶工作。

一、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

中国双创公共服务平台以中国网、中国双创、中国双创客户端、微信号、微博号、头条号为核心,与多个国家级媒体联合,形成中国创业创新事业宣传矩阵。围绕“促就业、稳就业”持续发力,以宣传就业创业政策为重要抓手,将三农、健康、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最新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创业工作动态、职业培训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信息深入校园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知晓面,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创业工作。‍

二、营造创业就业氛围,调动社会力量

中国双创依托自身资源优势,联合地方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等,为高校毕业生等创业群体提供优质项目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就业活动,组织技能竞赛、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推进产教整合。目前,已建成中国双创产教融合示范实践基地、中国双创农业示范园区、太空新村农业生态产业示范园等多个项目;开展互联网营销师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打造网宝网交易平台,创新共享模式,推出共享餐厅、共享酒店、品牌超市等扶持项目,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助航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三、扶持中小微企业、扩大就业岗位

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力量。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市场需求减弱等困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才招揽需求。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中国双创开展了“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中国双创公共服务平台”活动,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开展直播、线上课程及专业培训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化配套服务;推进发展“互联网+中小企业”,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共同发行了20亿创新消费券,帮助初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并创建“创业者中心”,为大学生、留学生等群体就业创业提供帮助。

四、开启数字化建设,打造高校招聘平台

为更好地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稳定就业政策,中国双创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服务毕业生、方便用人单位为宗旨,为全国高校搭建共享招聘平台。

1、实现高校与企业精准对接

中国双创高校招聘平台帮助高校及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精准供需对接,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招聘渠道不畅,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信息错配的问题。企业直接在中国双创全国高校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更权威、更真实、针对性强;高校自主管理毕业生简历、企业招聘信息等,企业按需对接,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打通求职招聘“最后一公里”,促进人力资源大市场建设。

2、一站式智能化管理

中国双创高校招聘平台集招聘企业管理,职位管理,简历管理,资讯管理,宣讲会管理,招聘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高校入驻招聘平台后,可自主管理招聘平台后台系统,通过后台系统发布资讯、发布活动、发布广告、审核招聘企业等功能,实现与企事业单位互联互通,一站式完成招聘、宣传工作。

3、数字化精准推送简历

中国双创高校招聘平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毕业生和岗位进行精准匹配,利用推荐算法加强精准推送,进一步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数字化升级,有效促进人岗匹配精准化。

4、升级就业指导服务

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择业就业,中国双创高校招聘平台定期开展职业讲座,心理辅导等培训;梳理主要城市的就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打破校内校外的界限,围绕大学生就业择业展开一系列辅导工作。同时针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特点精准服务,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数字化升级的着力点。

5、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

由中国双创高校招聘平台牵头,筛选招聘企业和毕业生简历,定期开展线下招聘会和线上云招聘、名企直播带岗等系列招聘活动,更好的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满足名企名校特定需求。

目前中国双创高校招聘平台已开启多个入驻窗口,登录中国双创公共服务平台:www.naddc.com.cn或中国双创APP,进入“招聘”栏目,点击“高校申请招聘平台入口”即可申请入驻。

扫码下载中国双创APP

竭诚欢迎全国各大高校入驻中国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成就自我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为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做好支撑。

文章来源:中国双创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