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以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19 13:16:05 | 来源:西安日报 | 责任编辑:牛志鑫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一方面,西安科教优势突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是电子信息制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把科教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潜能和优势,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多要素、多层面联动的创新“闭环”,将为推动形成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动力和保障。另一方面,西安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突出。西安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军工资源优势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发展的后劲足,为建设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基础保障。分析研究“十三五”时期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推动“十四五”时期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西安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西安经济发展质效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五个千亿级台阶。2020年西安市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财政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56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23.4%,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3%。同时,西安6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增长23.7%,具备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和潜力。

二是西安支持科技创新的一系列举措成效明显。2020年西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00亿元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625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17%,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西咸新区“三服四化”改革举措,全面提升了西安科技大市场的服务效能,加速科技要素流动、科技资源共享。此外,西安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家的力量,设立“市长特别奖”,激励企业家在6大制造业支柱产业和5大新兴产业方面超前布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西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加速。西安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在基础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域,规划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形成了对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技术突破的强力支撑。同时,西安启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搭建了西交大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环西工大军民融合产业带、西电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88个,入孵企业4万余家,我市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单位入选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我市入选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与其他城市相比,我市经济规模还不够大,现代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不够强,科教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我们迫切需要建设创新生态系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以《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据,制定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有重点、有时序地解决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打好组合拳,出台覆盖人才队伍、科技项目、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等有机协调和衔接的政策体系。

二要培育壮大多元化科技创新主体。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的覆盖广度,着力推动创新群体更加多元,发挥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作用,有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发展。发挥我市在硬科技领域的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硬科技企业,确定一批电子信息制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的重点企业,进一步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重点发力培育本土成长起来的在国际、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

三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首先,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营造更优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其次,利用好各类人才引进政策,设立市级人才发展基金,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再次,加快推进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最后,进一步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创新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通过做好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奖励等保障服务能力建设,使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四要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一方面,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西交大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环西工大军民融合产业带、西电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基于学术、产业的边界渗透和破除壁垒,疏通产学研合作的“梗阻”,支持和引导西安市范围内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形成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网络。此外,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培育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和载体,聚集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撑丝路科创中心建设。

五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要持续推进“行政效能革命”,以权力清单“瘦身”、细化责任清单、明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形成高效专业的服务环境。此外,加大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保障力度,制定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和创新风险补偿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让敢于冒险、追求成功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文章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