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张福利建议:就业力培养是高校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

发布时间:2021-03-09 17:19:42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牛志鑫

2021年两会召开之际,大连科技学院校长张福利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再成焦点,在报告中出现35次。具体涉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支持和发展新就业形态;拖动降低就业门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等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方面的影响,今年的高校就业季不容乐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六稳”“六保”之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多位代表委员表示,2021年,909万的大学生将涌向求职市场,高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在通过各方努力,不断拓展资源,指导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而大学生也应提早做好各项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迈向社会的“第一课”。

采访中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培养等问题,张福利也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 职业生涯教育前置。国内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大多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有很多学生快毕业了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同时职业生涯教育面临师资不足、师资专业度低、职业生涯课程体系不完善、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度低等问题。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前置到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生涯规划越早,未来的职业发展越清晰。

二、 就业体验前置。就业体验前置是在大学生毕业前开设到企业实际岗位就业的相关体验实习课程和实践经历,让大学生在毕业前体验到就业岗位实际状况和工作能力需求,引导大学生及早规划人生、理性选择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高校在大学期间倡导体验式就业,高校应设置就业体验学分,加强校企实习实训合作力度,做到就业早体验、早准备、早适应。

三、 专业设置从就业需求出发。高校专业设置是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目前,部分高校专业设置缺少前瞻性和实效性,缺少对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的调研和分析,缺少对就业岗位和需求的有效调研,专业设置脱离了就业需求,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专业设置关乎学校打造特色、内涵建设和就业创业等诸多问题,应充分考虑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需求。

四、 培养模式中加重能力培养。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时候都考虑了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要素,但是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需要增加更多的前沿性核心专业课程和就业岗位实战场景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解决大学生就业后“好用”和“用的住”的问题。

五、 强化校企定制培养。校企定制培养是解决就业的最有效途径,企业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主动地融入就业政策体系。如全程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制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工作机会,把实习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纳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推行仿真化的职场体验课程等,把毕业生从"原材料"变成"备用件"。

六、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近两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非常普遍,破解“有业不就”的关键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指导。首先是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第一份工作的意义,摒弃对就业和个人发展的不合理观念。张福利认为,第一份工作应该是毕业生踏入社会后的另一所大学,教会毕业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也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尝试,学习独立思考,逐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方向。先就业再择业,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是“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实践和思考后“悟”出来的。

访谈最后,张福利也谈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我理解的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传道、授业、解惑;第二个层次,激发、唤醒、鼓励;第三个层次,设计、引导、规划,;第一层是知识传递层次,第二层次的心智赋能层次,而第三层次的设计、引导和规划就是要帮助学生设计人生目标,引导学生完成学业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高校和教师由传统的定位向关注学生终身成长和成为学生终身“教练”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