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双创”政策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发布时间:2020-10-21 10:09:25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责任编辑:牛志鑫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双创”一直被视为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今年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就业形势一度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一系列依托于“双创”的政策部署先后落地实施,充分发挥了其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作用,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半年政策密集部署稳住就业基本盘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稳住就业基本盘,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从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改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五个方面施策,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

其中,为落实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的政策部署,3月3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通过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扩大岗位、开发更多新型业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六方面举措,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同时,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4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资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依托企业和高校双创示范基地,以“六个一批”重点任务为抓手,搭建协作平台,加强资源对接,提升服务水平,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更好环境。

在一系列政策部署下,二季度,我国就业形势逐渐好转,经济增长也由负转正。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此外,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恢复较快,市场销售逐步改善。同时,在就业优先政策作用下,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也出现了积极变化。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月有所回落,6月份为5.7%,劳动参与率也基本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下半年“双创”再发力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稳住就业基本盘只是第一步。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民经济基本恢复的情况下,第二步则是通过高质量的创业创新促进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促进“双创”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7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原则,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其中,突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突出科技型企业培育、突出产业迈向中高端、突出绿色发展、突出分类管理,成为这一文件的重点所在。

而除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作为“双创”的另一重要载体,双创示范基地也被纳入促进“双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意在通过进一步提升双创示范基地对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带动作用,促进“双创”更加蓬勃发展,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不仅如此,针对广大的就业创业群体,国务院办公厅还于7月31日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举措,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通过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强化政策服务供给,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以期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则于8月6日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意在通过增加农民工创业规模、扩大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形成就业促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政策部署落实成效,也逐渐显现在了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发布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在就业方面,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就业民生较好保障,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可以看到,在稳住经济基本盘上,“双创”政策正在持续发力中。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