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现代科技呵护“八千岁”的“中华第一舟”

发布时间:2020-01-03 17:19:46 | 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牛志鑫

新华社杭州1月3日电(记者冯源)在杭州市萧山区湘湖东岸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遗址厅里,收藏着东亚地区实证最早的独木舟,也被誉为“中华第一舟”。记者从馆方获悉,一系列旨在保护“中华第一舟”的文物保护科技工程正在推进。

跨湖桥遗址于1990、2001和2002年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并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华第一舟”就是在2002年11月出土的,其材质为马尾松,残长5.6米,最宽处约52厘米,厚约2.5厘米。经碳14年代测定并校正,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2004年,跨湖桥考古学文化被正式命名,而针对“中华第一舟”的原址保护工程也于同年开始规划,并于次年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馆长吴健介绍说,保护工程分为四大工程,其中,疏干排水地质工程、土遗址加固工程和防霉防腐工程已经告一段落,而独木舟及木构件脱水工程至今仍在继续。

脱水工程分为两个阶段:从2003年11月起,工作人员用纯净水浸泡独木舟,并每隔15天换一次水,使它处于安全状态;经过2年的浸泡后,工作人员再用复合溶液为它脱水加固。2010年9月,独木舟开始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进入风干阶段。

在此期间,疏干排水地质工程和土遗址加固工程也于2010年实施。独木舟停泊的遗址厅地面比湖面要低6至8米,因此,在2006年博物馆兴建之初,设计方和施工方就建设了一道防水围堰。在独木舟正下方还有一层天然防水的青膏泥,也为“中华第一舟”建构了防水屏障。

“文物保护是多学科的,像我这样的‘文科生’也要去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吴健告诉记者,防霉防腐工程就是和微生物作战。从2010年到2012年,经历了样本采集、培养化验等阶段,工作人员最终找到了复合生物酶这一方案以达到防菌灭菌的目的。

近年来,在四大工程完工的基础上,博物馆又启动了潮湿环境综合保护技术、独木舟及相关土遗址的精密监测和响应措施等一系列课题,并对遗址厅做了改造,在钢结构表面重新铺装保温层,封闭围堰墙体和顶面的间隙,安装全循环除湿系统,以从源头上遏制霉菌的滋生。

“跨湖桥遗址是名副其实的水下遗址,我们不但要保护好它,还要为全国潮湿环境遗址和水下遗址保护提供借鉴,积累经验。”吴健说,自博物馆建成至今,文保科技工作一直在持续接力,合作方包括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吴健说,目前的考古资料证明,七八千年前的跨湖桥先民是从钱塘江中上游河谷地带迁徙而来的,并且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我们不能说要让独木舟‘活’上一千年上万年,但是尽可能保持它的最好状态,延长寿命,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文物保护的方向。”

文章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