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跑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加速度”

发布时间:2019-12-24 15:43:26 | 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牛志鑫

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今年,南通大学在各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中“百花齐放”,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多年来,南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全面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校园内形成学生向学、老师乐教的“竞赛现象”。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如何通过研究肿瘤免疫疗法的关键靶点PD-L1,精准地找到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机制,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我从大一接触到这个课题,三年多来,放弃了所有寒暑假,埋头实验。”在不久前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中,医学院本科生团队参赛项目《免疫检查点PD-1/PD-L1(PD-L2)的调控机制研究》斩获特等奖,捧起奖杯,团队负责人吴英成感慨地说。

2016年,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吴英成接触了学校开设的“双创课堂”,课堂里的“科研大咖”们对学生的一番科技创新教育,让他为之一振。从此,为医学研究做出贡献的想法便扎根心底。在主动提交申请书后,他加入了范义辉教授的课题组。“这是我们接触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始。”

除吴英成团队外,南通大学还有许多同样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实践启发创意,落实创意则需要不断地钻研。“比赛让我们看到了‘山外山’,获奖更坚定了我们的科研路。”展望项目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团队将更多着眼于成果的实际应用。

造就高素质的师资

“真没想到,指导学生比赛获奖也能评上教授。”1986年出生的王舒雅,是学校文学院讲师,得益于学校新推行的职称政策,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她直接获评教授,跨越了以往职称评审中的种种“门槛”。这一跨越缘于她指导的学生研究项目“江海廉友文化活动中心廉能量廉洁文化传播”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夺得金奖。

为激发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从2018年开始,学校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进行了“校本”的探索和创新,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或者指导学生在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高层次奖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

淡化学历、论文、资历等传统评价要素,更看重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实现优绩优酬,人事制度的改革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哪里,人才培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只要教师取得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高水平成果,我们就应当认可。”校长施卫东说,“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激发人才活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把‘初心’和‘使命’真正转化为推进学校发展的实际行动。”

打造创新创业的丰沃土壤

根据2018年出台的《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实施办法》,学校对今年28支获奖的师生团队给予重奖,奖励总额达414.5万元。每笔奖金中有50%会直接发放给团队的老师和学生,另外50%将用于团队今后的项目建设和成果孵化。

多元化的激励制度有效牵引校内的创新创业资源。学校修订了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建立起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课程内容重组,凝练核心课程体系,灵活设置课程模块,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自主学习;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全面推进学生学业形成性评价,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引领全校教师开展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还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打造“四层三维”学科竞赛平台,完善实践创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评价制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从“人才培养方案”到“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再到“产教创新平台”,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师生团队实现创新创业目标提供了一条畅通的助力跑道。“推进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引领学校跨越发展的第一动力。”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23日第6版

文章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