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路遥笔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

发布时间:2019-12-10 12:58:55 | 来源:榆林新闻 | 责任编辑:牛志鑫


路遥笔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

作者刘瑞平

路遥,站在黄土高原之上,回望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用时代的眼睛,政治家的胸怀,思想家的维度和平凡人的爱和责任。用自己的生命和“凤凰涅槃”的精神燃烧自己。路遥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劳动,“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用如椽巨笔,在平凡的世界中,为芸芸众生探索一条人生的道路,书写着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

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要求作家必须对社会现实做出最真实,最客观的反映。对于路遥而言写自己、写家乡,写最熟悉的人和事,才能最真实的开启这一探索的道路。

《在困难的日子里》这部自传体小说成为路遥探索这条道路的起点。《1961年纪事》也是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那是一个中国亿万老百姓走在死亡边缘的年份,断粮、饥饿、浮肿,死亡已成为那一时期每个人心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渡过难关?路遥以政治家的胸怀、思想家的洞见《在困难的日子里》以家寓国,此时的主人公马建强身处农村,家里已揭不开锅却以全县第二名成绩考入了县中学,怎么办?身体的饥饿、知识的饥渴就像两根鞭子在抽打着他,痛定思痛,路遥为马建强做出了选择,也做出了路遥自己的选择。绝不屈服命运安排,在同样食不果腹的乡亲们支助下,吃“百家姓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转折。当时的中国,已开始深刻反思和探索,该走怎样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路遥作为这一历史的亲历者,对这一宏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用路遥的话说“在困苦中热情地生活,坚定地前行走向未来”。


“伟大的艺术家是时代的眼睛,通过这眼睛时代看见一切,看见自己”,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路遥正是用时代的眼睛回望十年文革。十年文化大革命,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文革结束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一度时期占据了整个文化思想界,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延川县“红四野”军长、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路遥,更多思考的是大乱之后的大治,尤其在精神思想层面。马延雄——《惊心动魄的一幕》的主人公,一位被打倒批斗的县委书记,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的朴实思想,用从容赴死的行为化解两派群众的武斗。路遥用钢铁般的语言,结实有力铿锵作响的方式,用主人公的生命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马延雄虽是路遥笔下的文学形象,然而《惊心动魄的一幕》却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其实时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申昜就是原型人物之一。《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这篇作品获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路遥也走进了全国文学界的视野。

1980年前后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拨乱反正”。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整个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严峻的就业危机,也是多种思潮融合碰撞的时期。农村和城市纷繁复杂的关系,各种制度的改革,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既是国家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路遥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1981年夏,路遥来到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县城甘泉县的一个招待所里,用夜以继日的方式,27

天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创作。他站在中国青年农民的立场上,对整个中国处于“交叉地带”的巨大群体进行了思考。

高加林这个极具争议性的典型人物呼之欲出,小说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仿佛炸雷一般,轰响了整个中华大地乃至世界。随后电影、话剧、广播剧的推波助澜,把高加林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个小说人物的命运被十多亿人关注,其实人们关注的是自己是国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30多年前,看了《人生》后,针对高加林的形象给路遥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长信和路遥进行文学和人生层面的讨论,之后专程又到西安与路遥面对面的交流,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当《人生》电影获得百花奖,并以中国第一部送奥斯卡评奖时。据导演吴天明讲:“送奥斯卡前,两位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电影《人生》后就所涉及的农民问题长谈了两个多小时”。今天我们无法知晓具体的谈话内容,然而为一部电影而引发了国家层面的讨论。33岁的路遥为中国提出了一个大课题,那就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约束,对他们创造力的束缚。怎么放松?何时松绑?

此后的30多年,有多少人为此付出青春和岁月乃至生命,包括路遥在内。今天中国的农民实现了高加林的美好梦想,亿万的优秀农民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力军和成功者也成为谱写中国精神的奋斗者。正如马云所言:“路遥的《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人生》的成功是空前的,折射出当时国家对农民问题的重视。是路遥在中国道路尤其是农民在城乡“交叉地带”问题上一次具有历史价值的收获也将这一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四十年来国家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也正是路遥所希望的,也是路遥自己的梦想,在之后的十年中他也一直在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这已突破了作为一个作家的范畴,《平凡的世界》正是这一探索的继续。

当新中国历经了30多年的艰难的探索之后,中国道路该怎么走?全国上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从1982年的那个大雪之夜开始,路遥以文学家对时代的思考为出发点,对中国当代社会,以一种大视野、大情怀、大未来的方式思考中国道路。路遥给弟弟王天乐讲:“列夫·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卡列尼娜》,锲而不舍的探索一条俄国道路”。他也要在40岁前像托尔斯泰一样,写一部百万字的作品,献给我的陕北,我的黄土高原。王天乐以为自己的哥哥随便说说,便随口问你为什么写,路遥朝着飘着大雪的天空说:“为了咱爸咱妈,为了吃不饱饭的王家堡、郭家沟的乡亲们,为了高加林,为了生活难过的人们”。

正象路遥所讲,“作家的劳动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从1983年开始到1985年,路遥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翻阅了从1975年到1985年间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等。阅读了上百部的中外名著,尤其是西方、俄罗斯和前苏联的经典现实主义著作,并广泛的涉猎了农学、制造、采矿、航天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并亲身体验干农活、下矿井、背石头、当揽工汉的生活。来自黄土高原腹地的路遥对陕北怀着极其热烈的情感,虽然当时的陕北贫穷落后却是他心中的圣地。《平凡的世界》就是从他的家乡榆林清涧写起,他带领着一百多个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物走进了《平凡的世界》,从黄土高原走向世界。它所反映的时间背景是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间,中国社会重大历史转折的十年。作品一开始就把“吃饭”问题——这一最直接、最普通、也是最重大的问题提了出来。《平凡的世界》正是路遥以文学的形式,对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与城市的关系,等等具有历史意义命题全面展开探索。


《平凡的世界》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广大农民在解决了温饱的同时,便朝着人生更高的理想迈进。《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物涵盖了工农商学兵等社会多个层面。然而路遥最关注的却是“草根”,包括工人、农民、揽工汉等等。其矛盾冲突也交织其中,其史诗品格不言而喻。

主人公孙少平追求精神自由,但不迷失,意志独立有超强的毅力,敢于出走闯荡世界,揽工汉、矿工都没能压垮他,他的精神驰骋在文学的殿堂里,他对爱的理解己升华到了灵魂的层面,使他最终获得精神回归,这其实是今天许多人的理想生活。

孙少安是农村中的“改革家”,也是新一代农民的代表,他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务实忠厚、敢想敢干、并出资办学,正是今天活跃在广大农村,带领农民兄弟脱贫致富带头人的缩影。是的今天不知有多少个孙少安在创造着自己的事业,也铺设着今天的中国道路。

田晓霞这个喜欢披着上衣的特别的姑娘,超凡脱俗,思想超前但不世故,同样拥有一颗自由的心,他对孙少平的爱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一见钟情或是才子佳人的范畴,而是更高级的真正的爱情,即使今天的我们依然很难做到,他对孙少平的爱,抗洪中救孩子的举动,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田福军作为一个具有魄力的、勇往直前的改革领导者,路遥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多么希望多一些这样的改革者,带领人们走向富裕的生活,同时也对改革者提出了警示——面对利益的诱惑,只有铁肩担道义,拥有一颗公仆的心,一种实干兴邦的理念,只有自身精神强大起来,才能抵制诱惑,40年过去了,田福军这样的好领导,好干部仍然是我们的榜样,仍然不过时。

孙兰香是实现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国梦"式的人物,她出身农家虽是女性却胸怀天地,用知识改变命运。梦想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今天兰香梦想已经实现,这正是路遥的梦想,也是《平凡的世界》的梦想。40年间,这些梦想正在一一实现。

正如路遥在创作随笔中写道,"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绝不可能"中立",他必须做出哲学判断,并要充满激情地,真诚地向读者表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个性”这正是路遥为中国道路做出的充满热情的判断,这些判断都在逐渐实现。《平凡的世界》将主人公们人生的转折与中国社会的转折融为一体,将"人生”与改革融为一体,《平凡的世界》是改革中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体现的是注重趋势发展的东方哲学,正如作品中写道,“我们仍然有理由为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我们这代人所做的,可能仅仅是用我们的经验教训、泪水、汗水和鲜血掺和的混凝土,为中国光辉的未来打下一个基础”。

当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中间有机会参加了中国作协代表团访问西德之旅,回来后,更加坚定了他对中国农民问题以及“交叉地带”问题的探索的信心。正如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访问结束,从北京一下飞机,听见满街嘈唠的中国话,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旋转,走了全世界最富足的地方,但我却更爱贫穷的中国;在异国公园般美丽的国土上,我仍在思考我的遥远的平凡世界里的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们;西德一切都是这样的好,这样的舒适惬意,但我想念中国,想念黄土高原,想念我生活的那个贫困世界里的人们,即使是世界上有许多天堂,我也愿意在中国当一名乞丐,直至葬入它的土地”。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

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平的精神回归而结束了,然而生活仍将继续,在真实的平凡世界里的人们,却继续着他们平凡的生活。之所以亿万读者能产生共鸣,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平凡的世界》当中一员继续生活着、创造者,同时也续写着《平凡的世界》。每当他们遇到人生转折或重大事件都会重新读来,又会从中汲取力量和人生真谛。正如企业家潘石屹所言,“他是怀揣着《平凡的世界》走出来的,《平凡的世界》他看了七遍”。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平凡的世界》是不平凡的,是永远的,所以他是不平凡的,是“永远的路遥”。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路遥的读者群数以亿计,那是因为路遥作品中蕴含着一个宏大的社会课题。路遥以社会学家、政治家、作家的多重维度和高度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众多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交叉地带”的重大社会课题进行了反映和探寻。当你对他的作品进行多次的研读后你会发现,我国近四十年的国家大政方针竟然于作品当中的脉络和方向一致,他在为中国亿万百姓寻找出路。我们相信,这也是研究路遥的日本专家,安本实教授十次为路遥考察陕北的重要原因之一。上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已历经十年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并热销。从这一点来讲,《平凡的世界》应在世界文学殿堂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同时。路遥通过作品当中的不同人物的精神来解读中国精神,都有中国精神的内涵。在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路遥总结出了“用爱和责任铸就梦想”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感染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路遥作品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就像一座“活火山”,集聚了大量的能量供我们吸收,又形成了每一个人心中的“小火山”,等待积蓄迸发。路遥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并传递给千千万万的人,让他们拥有正能量。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并在其中汲取能量,接续能量。让我们用读者的视野来描述一下路遥作品及其精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路遥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黑暗处;

路遥精神就像一知已好友,想你所想;

路遥精神就像一位好兄长,拍拍你的肩膀默默助你前行;

路遥精神就像一见钟情的好姑娘,让你满心欢喜;

路遥精神就像一位慈母始终守护着你的心灵家园。

这些正是我们生活中的支点,也是生命的意义,当你拥有了这些精神食粮你将无比强大,勇敢面对生活的艰险,安心享受爱的滋润,真真实实的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遥用自己的作品和精神探索着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路遥用文学的方式创造着一个个鲜活的经典人物,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刘巧珍还是田晓霞,他们都将进入世界文学的殿堂,成为每一个读者心中的永恒。他们的精神将汇成暖流形成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的中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前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道,“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正如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路遥入选百名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被国家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被誉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是的正是这种实干奉献精神,这种励志的时代精神,这种中国精神。才能够让我们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现在“平凡的世界”里的人们正在吸收着这种精神力量,创造着一个个不平凡的世界。

刘瑞平于榆林

2019年1月1日

文章来源:榆林新闻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