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中国这样走来--《中央军委关于南进作战的指示》

发布时间:2019-10-25 15:51:05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牛志鑫

1947年8月12日,中央军委关于南进作战问题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它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

这封电报是发给“刘邓,并告陈粟”的,“刘邓”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刘伯承、邓小平,他们当时分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陈粟”是陈毅、粟裕,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和副司令员。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按照中共中央“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决策部署,兵分三路向南疾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封电报就是中央军委对刘邓大军南进作战问题的指示。

这份档案讲的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战略性军事行动——“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到1947年7月,人民军队歼敌112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而且屡战屡败,士气下降;解放军则由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而且屡战屡胜,士气振奋。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重兵,深陷在山东、陕北两个主要战场,而在这两大战场中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状布局。毛泽东决定出兵中原,打敌人的腹部和弱部,对山东和陕北战场进行战略支援。1947年5月4日,他制订出刘邓出兵中原的计划;7月19日,又令陈谢部队渡河南进,协助刘邓经略中原。7月23日,毛泽东电令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这个战略转移,可是千里跃进呀,而且是无后方作战。这千里奔袭之路,面临着极度疲劳、疾病流行、水土不服、缺衣少弹、补给不足等种种困难。毛泽东充分考虑到这些困难,8月12日,他专门起草了这份电报,提出三点意见,供刘邓等人斟酌。

一、“鉴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休息太少,疲劳太甚,减员太多,而那种性急有许多是不必要的;此次我军南进,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性急,力争少走路、多休息……”

二、“在目前几个星期内,必须避免打大仗,专打分散薄弱之敌,不打集中强大之敌,待我军习惯于无后方外线行动,养精蓄锐,又在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下方可考虑打大仗。”

三、“不要希望短期内就能在大别山、豫西、皖西等地建立巩固根据地,这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只能是临时立足点;必须估计到,我军要有很长的时间(至少半年)在江河之间东西南北地区往来机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在三路大军的互相配合下,经过四个月的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9.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吸引和调动南线敌军全部兵力160个旅中约90个旅于自己周围,对于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国民党当局也不得不承认,由于中原战场的失利,其“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对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这件事,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蒋介石伸出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北。两个拳头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大军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它在中国的土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