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凤,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邵阳人,1990年8月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16届硕士毕业生。通过基层公务员项目,录用分配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现任库车县乌恰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干事。在他的带动影响下,2019年首次有北大博士毕业生选择赴新疆南疆乡镇工作。
北京大学具有爱国光荣传统,学校始终坚持培养有家国情怀的青年一代,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基层、选择西部,近年来涌现出陈蒙、徐钊、宗立冬、钟梓欧等一批优秀典型。2016年,硕士毕业生郑明凤从未名湖畔“逆行”近4000公里来到天山脚下,深入南疆腹地,成为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一名乡镇公务员,用实际行动践行毕业宣言——“到基层去,到西部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是铁了心要去南疆的”
郑明凤生长于湖南邵阳的一个边远山村,后来接受了国家最优质的教育得以走出大山。2016年的毕业季,郑明凤面临着选择。当时发达省份厅局机关选调生岗位、金融央企总部高薪职位等10余个单位,已经向他投出了“橄榄枝”,每一份都令人生羡。经过一番抉择之后,他决定只身奔赴新疆南疆。“我和家人都没去过新疆,起初父母还有点担心,但我是铁了心要去南疆的,也顺利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人们总是好奇一个北大研究生为什么选择到新疆南疆乡镇。他却说:“我走出大山,不是为了摆脱贫困地区,而应该是去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当我们有能力让身边的人因为我们的努力而过得更好时,我们为什么不承担起这份责任呢?”
尽管深知新疆南疆地处祖国边陲,还是国家三区三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但他说:“基层工作很难,但总得有人去干;祖国疆域很广,总得有人去守。”
“以后我就是您的孩子”
出生成长于农村的他,和人民群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三年时间里,乡里的每一个村、每一个小组,他不知跑了多少遍。为了能更好地交流,他给自己取了维吾尔语名字(جھ سۇر,jasur),每天坚持用自创的“‘一五一十’学习法”学习维吾尔语。当进村入户用维吾尔语交流时,老乡们都投来赞许的目光。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维吾尔族舞蹈麦西来普,偶尔能和着老乡唱几句维吾尔语民歌、跳几支舞,很快就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
虽然离家数千里,但他与一个没有孩子的63岁大娘阿依先·莫明结了亲戚,结亲的那一刻,他说:“阿依先妈妈,以后我就是您的孩子!”阿依先大娘把郑明凤揽在怀里,激动的泪珠滴落在他额头。那一刻,所有关于民族、血缘、地域、语言的差异都全然消失,时间定格,留下的只有血浓于水的“亲情”。
他心系群众,尽其所能去帮助老乡解决困难。2017年冬天,他主动联系香港慈善企业家,为困难群众解决了10万余元过冬衣物,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2018年,又联系内地教育基金,资助了两名到内地上大学的当地贫困学生。
“在与老乡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的过程中,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让我感到越干越有劲儿。”郑明凤把南疆当成自己的家,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克服饮食关、气候关、风俗关、语言关,因为这些变化,他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接纳与赞许。
“我更需要在基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个大学校,很多经验是学校学不来的,与其说基层需要我们,倒不如说我更需要在基层。”刚到乡镇的郑明凤,从扫地擦桌子到材料复印,从入户走访到办公室接待,从数据处理到文件起草,从民族团结到精准扶贫,他都主动承担,真抓实干。通过三年的锤炼,已经成长为乡镇领导班子的骨干,能独当一面。言谈举止之间,已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基层干部。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他所在的乡镇有6万多人、19个村、5个城市社区,村情社情复杂。“基层组织强起来,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才能落到实处。”作为组织干事,他坚持落实“日周月季年”工作机制,规范村级各项事务和制度;坚持村干部年轻化、党员化、高学历化原则,调整充实村“两委”班子近60人,达到总规模的40%。他着力提升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能力素质,推行“每天学习国语三句话”,组织党务、计算机技能等培训40余场,引导“访惠聚”驻村干部捆绑帮带村“两委”班子及后备干部,辖区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他认为村民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离不开国语的大力推广普及和技能培训。通过农牧民夜校、学生“小手拉大手”等形式,提升群众纺织服装技能,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效果也很好,目前,全镇50岁以下村民学习国语做到了全覆盖,很多村民甚至都用“你好,吃了吗”来打招呼,更多的人也有了手艺,进城就业的村民新增2000多人。
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化,带来了更深远的转变。他着力打造了“石榴籽”宣讲品牌(“石榴籽”寓意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积极组织公安干警、白衣天使、基层干部、民间艺人等各支队伍力量组建“石榴籽”宣讲队,深入农家大院、田间地头、乡村大舞台,以党的各项惠民富民好政策、党中央对新疆各族儿女的关心帮扶,以及在党和国家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模范”“标兵”等为基础素材,引导基层群众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党恩跟党走。
难忘且有意义的青春,一定关乎国家和民族。郑明凤以无私的奉献、实干的精神、炽热的情感,赢得了当地干部的信任,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小郑书记是个儿子娃娃”,乌恰镇一名老党员如是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