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行是知之始 知为行之成

发布时间:2019-03-01 15:15:40 | 来源:中国双创 | 责任编辑:牛志鑫

——记智慧农业的开拓实践者朱海洋

梦想从来不会选择人,它是上天赋予每个人构建未来蓝图的神奇画笔。梦想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你心中有梦,肯坚持就会成功。正如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朱海洋,他的心中就一直有这么一个梦想,他想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改变家乡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

早在2014年,朱海洋就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在农村老家承包土地创业。他认为农作物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过低是直接影响农民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诸多的社会问题随之产生。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老人的赡养和孩子的教育得不到根本性的保障,所以改善传统农业已成为重中之重。

当时朱海洋的父母、亲人、朋友们对他的创业梦想并不支持,甚至觉得荒谬至极。然而朱海洋顶着各种压力、与身边人的不理解,一路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中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豫东平原,是朱海洋从小生长的地方,他太热爱自己的家乡,也因此选择在这片土地上开始种植他的梦想——对传统农业进行智慧改造。通过调查,他发现有八千万亩可利用的土地,尤其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虽然种与收都已实现机械化,但灌溉施肥仍需要传统的人工,这样不仅费时还费力,在大规模的种植情况下,经济效益更是得不到任何保障,这对农民来说堪称致命打击。

朱海洋经过一次次的实验和研发,一次次的学习和测试,终于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控制柜把灌溉的问题解决了。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他:一年两季的种植、收获与耕地犁地的管道问题,敦促着他开始了新的探索。

量的积累造就质的飞跃

炎热的夏天,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朱海洋整个人日渐消瘦,创业根本没有那么简单。没有资金来源、没有研发人员、农民没有固定资产……为了少花一分钱,他骑着自行车到几十里地外的县城,只为买一个价格相对便宜的元器件;为了让合作社的农户少走弯路,他奔走于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物联网科研单位,寻求产学研合作、寻求科技局的支持,直到联系到以色列的国际灌溉公司,他的诚意与坚守,终于换来了英国农业创新署工程师的技术支持,也终于完成了传统灌溉施肥技术的革新改造。

朱海洋在寻梦与圆梦的路上渐行渐近,他自学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系统可以自动预警作物病情灌溉并提出解决方案。科研团队用分析后的数据编写“日标准工作流程”,为合作农场提供标准化技术,农民负责种植,公司负责开拓市场和销售渠道,销售高品质的小麦,保证了农产品食品安全。这个方法既降低了小麦种植的技术门槛,农户可以“零基础”轻松种植高品质小麦,又保证了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

成功总会青睐勇于飞翔的人

目前,朱海洋的智慧农业已辐射带动了近40万亩的作物种植,创造经济效益高达8000多万元,每亩小麦增产增收20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提升到了万元以上,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4000余人,智慧农业之路已经安然起航。

永不停歇的朱海洋又与同学们建立了新的实验基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农业发展的三大难题——技术、管理、销售,继续为全国160万中小农场、2亿多农民提供着服务。目前,他的公司在小麦和大豆品种研发、土壤还原技术、生物肥料、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农业领域建树颇丰,打造了中国安全农业、农民返乡创业致富的新局面。

他的公司已成为省农科院药材实验基地、河南省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科普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巾帼农业示范基地。

朱海洋的先进事迹,以及由他开创的合作社大田托管发展模式,陆续被《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凤凰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为了让中国的农民投入更少、收获更多,改造传统农业、开拓实践智慧农业,打造中国的安全农业”,这是朱海洋敬畏大地之心不停追逐的伟大梦想,他怀揣着永不放弃的精神与造福百姓的夙愿,一直为推动互联网+科技农业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贡献着自己的那份力量。(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供稿)

文章来源:中国双创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