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的军营生活把刘泽海磨砺得更加稳重富有责任心,军旅在时光变迁中弥漫着青春的气息,戎装在光影斑驳中诉说军人的担当。
刘泽海,男,1993年11月1日出生,2012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在校期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加社团活动,2012年下学期担任创业就业协会副会长,同时积极参与班干部竞选,大一期间担任班长一职,大二期间任团支书一职。他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平时妥善处理好班级工作与学生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刘泽海一直有“踏上舰艇,走向深蓝”的梦想,在了解到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相关政策,和家人商量后,毅然走进部队这个大熔炉锻造自己、奉献自己。2014年7月,通过思想政治考核、身体素质检查、心理素质测试等层层选拔,刘泽海最后幸运地被驻港部队选中,成为一名光荣的驻港兵。离开家乡虽有千般不舍,但好男儿志在四方,作为大学生参军入伍尽自己的义务是理所应当,离别时,母亲坚定的眼神中既有不舍也有光荣,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在部队期间,刘泽海始终坚持吃苦耐劳不断进取,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在取得荣誉的同时也获得部队领导的认可。
追求梦想献身国防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通过每天学习训练,他在思想和形象方面都得到了蜕变,刘泽海始终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在平时训练中,负重五公里越野跑中总是拼尽自己全力勇争第一;训练之余利用大学期间学校传授的专业知识为连队出板报,每次的板报也都能得到领导和战友的认可;在中环军营执勤任务中,始终保持形象一流,警惕性高,荣获香江“五星级哨兵”的光荣称号;在执行阶段性任务中,成绩突出,表现优异,被评为“先进个人”;2016年9月,获得“香江卫士”铜质荣誉章。两年的军营生活把刘泽海磨砺得更加稳重富有责任心,军旅在时光变迁中弥漫着青春的气息,戎装在光影斑驳中诉说军人的担当。
新兵进驻香港分两批,第一批在新兵训练三个月后,第二批将在港外训练满一年后才能进驻香港,在港外训练的三个月中,因刘泽海表现优异,训练刻苦且训练成绩良好,光荣地被部队安排第一批选送进港,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驻港部队总部大厦服役。一国两制的香港当时形势严峻,驻港兵则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他们在平时的着装、训练、学习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下,刘泽海不仅学会了粤语,也学会了格斗、抓捕等多项技能,同时了解和掌握了更多香港历史文化知识。经过这两年的蜕变和成长,刘泽海除了收获到情比金坚的战友情,无坚不摧的军人毅力和意志,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了部队给予自己的肯定。
全面锻炼团结友爱
回顾在学校期间,刘泽海在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团队表现优异,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
活动前的人员组织安排,制定计划,统一人员意见,调动人员积极性,都是一大难题,最终在充分的准备和沟通下,他把一个个问题逐一攻破,顺利的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想办法克服每一个困难,战胜每一次挑战,实践中一起同甘共苦,增进了大家的感情、同学之间的友谊。对刘泽海来说,他收获到的不仅是社会经验,更得到了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待事情的处理能力,同时吃苦意识和担当意识也深深地刻在了他骨子里。
平时在班级里,刘泽海和同学相处得十分融洽。生活中他面对同学遇到的困难,会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援手,也养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平时生活中他能真诚地指出同学的错误缺点,也能够正确地对待同学的批评和意见。不会因为同学的误解和批评而耿耿于怀,而是诚恳地接受,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刘泽海在生活上十分俭朴,从不铺张浪费,也从不乱花一分钱。但是,只要哪个同学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他都能力尽所能的帮助解决。
积极进取坚定信念
刘泽海大一通过班会竞选担任班长一职,大二担任团支书一职。任职期间,他成功组织班级各类大小活动,在小班拔河比赛中取得第二名,在小班篮球比赛中跻身前三,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增强班级凝聚力。在2013年雅安地震中,他协助班主任及学院老师搭好帐篷,有序组织安顿班上同学住处,安抚部分因地震而恐慌、情绪低落的同学。管理班级日常事务之余还积极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这不仅提高了他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还学会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他始终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宗旨。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工作中大胆创新,虚心向别人学习,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就改。积极团结班上同学,共同为创建优秀班集体而努力。
2016年9月,刘泽海带着优秀退伍老兵的荣誉回到了校园,继续他未完的学业。回到学校后,他更加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由于同学的推荐加上在部队期间的学习,他在思想政治方面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在2016年10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刘泽海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探索,提高个人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四川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