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学生乡村创业 连闯创业三道关

发布时间:2018-11-01 16:50:47 | 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牛志鑫


  肖春龙在查看兔子生长情况。


   干净整洁的兔舍


   刚刚出生的兔宝宝

  原标题:连闯创业三道关

  “双创”大潮中,不少大学生将创业舞台选在了农村地区,希望在青山绿水中闯出自己的事业。然而,由于“农字号”项目受气候影响极大、农村普遍缺乏能够融资贷款的资产、商业模式同质化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要想在土地上迅速获得成功,并不容易。

  在闽侯县鸿尾乡南园村,大学毕业后进山养兔的创业者肖春龙,就曾遭遇项目推进难、资金链断裂等难关。在政府部门政策扶持、高等院校科技力量等合力帮助下,肖春龙成功闯过了创业中的一道道关口。目前,他的“兔子大军”中,仅一种宠物兔的年出栏量就将近6万只,市场前景被看好。肖春龙的闯关经历,为立志到乡村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了有益借鉴。

  项目关:创业方向遇挫折后调整

  选择适合的项目,是创业的第一道关口。对此,肖春龙有自己的初心——让消费者吃上健康的兔肉。

  “小时候,我就喜欢帮助从事养殖业的父母饲养家禽,耳濡目染让我对养殖充满了兴趣。”肖春龙说,因为这份兴趣,高考填报志愿之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福建农林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在校期间他开始接触养殖、创业知识。

  读到大二时,为了积累更多经验,肖春龙加入了学校里创业孵化基地的“派尼尔”兔园创业项目,第一次当起了“兔爸爸”。在创业孵化基地,肖春龙从一名“学徒”干到了总经理,不仅掌握了包括消毒、防疫、治疗在内的养殖技术,还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毕业之际,当同学都忙着实习、找工作时,肖春龙已经带着团队来到福州市仓山区白云村的果园,开始尝试兔子的生态养殖。

  正当肖春龙准备大干一场时,却遇到了滑铁卢——尽管他养兔有家传、有技术、有经验,但真刀真枪创业时,却在项目选择的第一关就倒下了。“生态养殖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兔场在勉强维持5个月之后,因资金链断裂倒闭了。”肖春龙十分惋惜地回忆说。

  失败带来损失,却让肖春龙开始努力找准方向。“那次创业对我是一次挺大的打击,也是一次激励,让我明白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提及初次创业的失败,肖春龙至今感慨良多。经过反思后,他决定调整经营思路,兼顾理想与现实,走生态养殖与规模化养殖相结合的创业之路。

  资金关:政府多项扶持政策解难题

  2015年底,在学长的介绍下,肖春龙重整旗鼓,来到闽侯县鸿尾乡南园村,租赁了50亩橄榄园,建设养殖基地,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然而,和上一次资金链断裂一样,肖春龙又遇到了资金难题。有了上次的教训后,为了及时回笼资金,他决定先走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尝试使用中草药养殖技术,提前对兔子进行病害预防,增强它们的抵抗力,提高兔子的产量。

  当然,这需要不小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老旧的养兔设备,也限制了兔子产量提升的计划。他想自主改良技术,扩大产能,同样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

  处处要钱,可钱从何处来?就在肖春龙一筹莫展之时,他获得了来自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援手。闽侯县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程礼英表示,根据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福州市政府针对大、中专职技院校毕业生群体出台了优惠措施。像肖春龙这样的情况,最高可以申请30万元的无息贷款,三年内由国家补贴利息。

  “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就犹如‘久旱逢甘霖’,让我心里迅速燃起了希望之火!”肖春龙说,除了向闽侯县劳动就业管理中心申请贷款,去年,福州市人社局还为兔场提供了一笔5万元的创业奖励基金。

  有了政府支持的资金活水,肖春龙立即筹划改造兔笼。目前,对第一批传统兔笼的改造已经完成,新兔笼的优势十分突出。“新的兔笼还采用木材加热镀铁丝,使用寿命长达十余年,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操作,省时、省力,对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帮助很大。”肖春龙说。

  市场关:依托高校支持投资新兔种

  兔子并不是新兴的养殖品种,兔场之间的竞争颇为激烈。以大学生身份回乡养兔创业,能否在市场中搏杀出一片新天地?

  “有了资金保障后,我打算在研发领域大展拳脚。”肖春龙说,以往兔场主要是养殖肉兔为主,还有一些特供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实验兔子,而现在宠物市场的需求很庞大,他打算在宠物兔领域做大做强。

  “像‘猫猫兔’,价格是一般肉兔的五倍以上,而且因为外形很可爱,广受消费者青睐。我们现在的出栏量一个月大概2000只,一年可以超过2万只。”肖春龙说。

  为了让宠物兔成为核心竞争力,肖春龙又积极争取福建农林大学的支持,从自动化兔笼研制到宠物兔种改良,都有了新进展。走进肖春龙的养殖场,黑白相间的“猫猫兔”、蠢萌蠢萌的垂耳兔等一只只身价不菲的宠物兔格外引人注目。肖春龙轻轻按下开关,自动化设备就将食物传输到小兔子的面前,兔子们只要伸出嘴巴就可以品尝美食。

  “这一整套笼具都是由福建农林大学团队自主研发,我全程参与,经过两年的摸索,如今很稳定,目前正计划为这套笼具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肖春龙介绍,等到设备全部改良后,仅“猫猫兔”一个品种,预计一个月可以产兔4500只,一年可以产近6万只,相当于现在出栏量的两倍多,市场前景广阔。

  “过了几道关,我自己的兔场进入正轨,稳步发展。”肖春龙说,下一步,如果当地养兔户需要,他计划推广新兔笼、新兔种,帮助养兔户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用自己的创业实践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陈建鋆 林若野)


文章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