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雷朝滋:顺应新时代 高校科技发展转段升级(二)

发布时间:2018-03-29 13:58:51 | 来源:中国双创 | 责任编辑:牛志鑫

 

主持人:我们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咱们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战略调整呢?



雷朝滋: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对现代化强国建设也做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教育强国也做出了战略部署。高等学校进入新时代以后,也要与十九大要求对标对表,按照新时代要求我们要重新考虑部署高等学校创新工作,总体的思路就是坚持科教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要让高等学校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创新两个重要的高地,要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力量,这是我们对高等学校总的指导思想。

  

按照新时代要求,总体上说高校的科技工作就是要实现转段升级,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转段升级,为什么要提出转段升级呢?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国运所系。就是强国建设新的目标要求。现在讲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按照十九大的讲法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就是我们现在进入了强国建设时代,强国建设时代对科技工作的需求变了,要求不同了。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也就不能再按照过去那样来做,就要按照强国建设的要求来调整我们的方位,确定高校科技工作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这是从国运所系,对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转段升级的基本要求。转段升级就是要求高等学校要在新的坐标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新的坐标,特别是对于双一流建设大学,那就要在全球坐标当中找自己的位置,来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我们在很多场合讲,坐标系变了、参照系变了,要调整我们的指导思想,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调整我们的发展目标。从国家层面来说,我们也提出了到2020年,2035年和2050年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不同的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

  

第二是大势所趋。大势所趋主要是从科技发展自身的趋势来讲。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当中,我们中国能不能够抓住相应的机遇,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实现赶超,也要求科技工作调整思路,调整战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当中,能不能把中国带到世界的前列,从科技、特别是从高校科技的角度,要做出自己的调整。

  

第三是教育所需。这是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说的。十九大提出来高等教育要开展“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这里面讲的内涵式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指的科技创新发展。从“双一流”建设来讲,要真正实现“双一流”,要达到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也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如果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没有重大突破,无论是建一流学科,还是建一流大学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部领导讲科技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筋骨,这个提法的重要涵义大家要去体会。


 

抓科研就是抓学科建设、谋创新就是争一流,这是非常明确的。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讲到了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我们认为要真正培养出一流人才,没有一流的师资,没有一流的培养环境,那一流人才也是培养不出来的。要有一流的师资,要有一流的培养环境,那就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下工夫。没有学术水平的提升,没有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不可能有一流师资,也不可能有一流的育人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必须要调整高校科技工作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也只有调整并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才可能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这是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发展的新任务,要求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调整发展战略。

  

第四是发展所及。也就是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自身的能力所及。经过二十年,特别是985、211工程和2011计划的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条件和20年前甚至更早一点比,那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高等学校不光是高水平人才队伍的集聚,还有科研设施、科研基础条件保障都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的条件了。所以我们说现在国家的需求变了,高等学校自身的条件也变了,我们不能再按照过去的思路来搞科研,来搞创新,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上来抓高校的科技创新。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以后,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了,而是敢不敢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以后,按照十九大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六个字、三个词,就是:从容、自信、勇敢。我们要勇敢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我们的原创引领能力。


从这四个方面考虑,高等学校进入新时代以后,按照十九大的要求,应该调整指导思想,调整发展战略。


文章来源:中国双创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