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付松山: 发挥企业主导优势,促进创新创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8-03-26 10:20:07 | 来源:中国双创 | 责任编辑:牛志鑫

   主持人: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双创网聚焦两会的演播室,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广州市总商会副会长、广东履安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付松山先生。付总您好,欢迎来到演播室。

   付松山:您好!



   主持人:作为企业代表呢,付总在创新创业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那么今天就请付总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他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心得。付总,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和您的创业过程吧。

   付松山:网友们大家好!我是江西人,1988年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了,那么将近30年,我前后创业大概有十个企业,目前还存活的有六家企业,涉及到电子、制药、新农业,商业地产,还有科技园孵化器。跟我们这个有关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孵化器,里面有100多个企业,其中有几家企业已经挂牌上市了,解决了很多的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还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主持人: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专门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一段话,他说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校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那么付总,您对国家目前倡导的这个“双创”有何看法呢?



   付松山:双创政策、倡导,恰逢其时。因为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40年了,从以前的初级产品来加工、仿制啊,这种比较低成本的经济发展开始,完成了原始的资本和技术积累。以前我们这个经济驱动主要是靠比如说国内投资、外贸市场,内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低一些。那么现在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经济从资源的支撑、环境的承载力,以及投资的不可持续性,都到了一个很特别的时候。这个时候倡导双创是非常及时的。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才是真正资源可承载、环境可承载,那么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经济在产业链中的价值攀升,改善我们国家的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具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所以我认为倡导这个政策来得非常的及时。

   主持人:咱们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是咱们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创新的主体和载体,那么请您对企业创新的地位、作用和注意事项谈一下您的看法吧。

   付松山:好的,从全球态势来讲,民企在创新过程中一直是主导和主体。什么叫主体呢?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他的比重占得非常大。什么叫主导呢?就是以企业的投入为主。一般地讲,我主张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起主导作用。民企在市场需求,有需求的方向,在运用层面起主导作用。因为企业他要盈利嘛,政府用的是财政资源,可能见效没这么快,但是他又非常重要,所以这个基础研究应该以政府为主导。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企业的创新也需要学校和政府的多方的参与,咱们国家去年12月份的时候,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那么您对产教融合有哪些建议呢?

   付松山:从目前我们中国的现状来讲,教育和产业脱节脱得比较厉害,比如说两个问题:第一个,(学校)他大量的成果是教研室,没有产业化,只是老师发表文章,可以提职称,这是一个情况;第二个,就是大量的大学生就业很困难。可实际上,经济发展中企业招人又非常困难,我们称之为叫结构性失业。就是说企业需要的人才大学没有培养出来,而培养出来的人也不适合,不符合企业的需要,你看所以产校融合这个事情是非常迫切的,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这么一个话题,我非常非常的赞同。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了大学生,大学生也是我们产教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的主体,那现在大学生创业非常的火热,您对大学生创业有什么看法,或者说从您企业家的角度来谈谈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帮助吧。

   付松山: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现在是双重身份,第一个我是企业家,第二个,我也是一个当年的大学生,我本身我觉得就是一个案例。因为我是88年大学毕业的,那个时候都是一色的叫国家干部统一分配,我那个时候就不要分配,就开始创业了。为什么我要去做这样一个充满风险的决策呢?因为我觉得一个社会是由企业家和科学家来推动的。人生嘛,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要做什么,要做自己人生的编剧和导演,不想成为别人剧本的里面的一个演员。你要么就用人,要么就被人用,人就是这两种状况。所以说从那个时候我就坚定了什么?要走创业这个路。

   第二个,他对国家和社会与个人都有非常积极很重大的意义,我说了嘛,一个社会的进步就是由企业家和科学家推动发展的,这也是目前国家要倡导和主抓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主持人:好的,付总个人的创业经历以及他管理企业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再次感谢他的分享,今天的访谈我们就先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网友的观看,我们下次再会。


文章来源:中国双创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