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在脱贫攻坚的新形势下,做新型农民的“标杆”

发布时间:2018-02-28 15:11:45 | 来源: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供稿 | 责任编辑:牛志鑫

在脱贫攻坚的新形势下,

做新型农民的“标杆

—山西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江利斌

 

江利斌,男,中共党员,山西省黎城县人,2010-2014年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现任长治市黎城县团县委副书记,北委泉村党支部副书记,长治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江利斌曾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是山西省获该殊荣的第一人,并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切接见。后相继获得“感动山西”提名奖、山西省“最美村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集中报道。2014年12月他受中宣部、教育部邀请,去北京参加“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专访,在多个高校为广大青年学生做了数百场巡回报告。



 

    赤子情系桑梓,热血回报家乡

 

在上大学时,江利斌与村长有个约定,那就是毕业后利用技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怀揣这个梦想,江利斌来到了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校期间,江利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努力掌握核桃嫁接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技术。

大学三年级时,江利斌履行自己的诺言,联合村里五户农民进行核桃嫁接技术与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初步尝试,并且成立了黎城利斌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该合作社发展社员150多户,种植核桃1000余亩,户均增收3000多元。合作社还以讲座和培训班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和农民进行核桃及食用菌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带领村民致富,江利斌还在北委泉村修建大棚23个,冷库2个,接种室200平方米,用于栽培食用菌;在南委泉村承包50亩土地,用于栽培核桃树。食用菌和核桃示范园为30多名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并且吸纳了5名大学生来村创业,为黎城县在“核桃+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结合本地特点,技术带动致富

 

在村民眼里,曾经北委泉村南面的山坡遍地都是毫无经济价值的核桃楸子树,只能用来放牛放羊。江利斌担任村干部后,走遍村里每一片荒山,考察研究每一种作物,为村里脱贫致富想办法,最后江利斌结合县情、村情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决定把这片荒山上核桃楸子树进行改良。随后他迅速成立核桃嫁接修剪服务队,把漫山遍野、被遗弃的野生核桃楸子树改接成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食用核桃树和文玩核桃树。到目前为止,服务队已嫁接食用核桃5500余株,麻核桃3000余株,近200亩荒山焕发生机,每亩核桃收入达到3000元。此外,服务队还服务了5000多名农户,修剪核桃树累计达4000余亩。



 

    丰富村民生活,创建美丽乡村

 

“土”是很多城里人对乡村村民的印象,不仅指着装方面,还包括见识、观念、思想方面,即见识少、观念落后、思想陈旧。这与村民参与活动少、读书少有直接联系。江利斌实现了帮助家乡父老在家门口就能致富的愿望后,又致力于推广乡村文化建设。他从丰富文化活动入手,积极搭建平台,带领村民唱上党梆子、跳广场舞,进行秧歌表演,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同时,大力推广“读书活动”,鼓励村民多看书,少赌博;多交流,少唠嗑,富足村民精神世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每年8月份,江利斌都会邀请山西农业大学支农队入驻北委泉村进行支农支教工作,为小学生进行一对一补课,并为村民进行文艺演出。此外,他还依托山西农大,带领大学生支农队调查当地的乡土文化,建立了完善的档案资料,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发挥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

 

    黎城县是太行山革命老区,古称黎侯镇,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十三五”期间黎城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争取帮助贫困农民尽快脱贫。作为长治市人大代表,黎城县团县委副书记,北委泉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江利斌,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北委泉村的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他利用在“核桃+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时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机会,优先聘用贫困农户,引导贫困户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克服消极悲观、“等、靠、要”思想情绪,战胜困难、摆脱困境、凭借自身努力和合作社帮扶摆脱贫困。去年以来,仅他承担的北委泉村精准扶贫项目,就有20个贫困农户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了脱贫。为了进一步帮助贫困地区,发挥自己专业特长,他还在娄烦县、沁县等地承担了精准扶贫项目,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山区农村,立起一名新型农民的“标杆”,引领着贫困山区的农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奋力前行。(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供稿)


文章来源: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供稿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