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7-11-23 15:40:55 | 来源:中国双创 | 责任编辑:牛志鑫

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与展望

——在第十七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雷朝滋

20171123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之际,非常高兴与各位相聚在美丽的江城武汉,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科技司、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辛勤耕耘在教育信息化一线的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慰问!对长期以来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机构、企业和有识之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与展望,我讲三点意见。



一、发挥优势,初步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民族复兴、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对教育信息化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教育系统在教育部党组的组织领导下,从中国的国情教情出发,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越性,精心谋划、创新方法、狠抓落实,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的特征越来越清晰,可以简要概括为“1238”(一个核心理念、两条基本方针、三大关键举措、八类应用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坚持:

(一)坚持把推动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教育信息化虽然最初以技术手段的面貌出现,但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坚持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通过在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全过程的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教育更加均衡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实现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坚持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围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努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教与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发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三)坚持把应用驱动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方针。以应用为导向,以基础建设营造应用环境,以教学、科研拓展应用渠道,以培训促进应用效能,以评价提升应用水平。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这“三个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

(四)坚持把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作为机制创新的优先选项。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探索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教育部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部分省份也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科大讯飞、腾讯、阿里、华为、浪潮、联想等公司也与部分省份开展了合作。

(五)坚持把转变观念和培训提高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教育部举办了45期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培训了5600多人,即将完成第二轮全员轮训。此外,还举办了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高校教育信息化等一系列专题研讨班。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类企业培训项目,有效提升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六)坚持把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作为推动工作的基本方式。教育部首批682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已经完成验收,在湖北、安徽、海南和山东临沭开展的区域试点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正在编辑出版优秀案例集,还有18个省部署了省级试点。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引导各地找准对标点,推动从“点”的突破到“面”上铺开,工作进展顺利。

(七)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宣传推广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在深圳举办了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部长级论坛,2015年和2017年又在青岛与我国联合举办了两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布了《青岛宣言》和《青岛声明》。我国已有一批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还有不少国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我国专家能够给予指导。

(八)坚持把适应国情、因地制宜的应用模式创新作为基本导向。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方面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案例和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包括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师应用模式、课堂应用模式、数字校园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校际应用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等等。

二、全面总结,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和发展成效远超预期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在社会各界支持和教育战线的不懈努力下,通过长期建设和逐步发展,教育信息化各项标志工程和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指标基本都实现了翻倍增长,正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和转变,总体上超过了预期目标,呈现出应用深化不断加速、创新案例竞相涌现、制度安排日益完善的良好局面,得到国务院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肯定。

(一)形成了渐成体系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和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十九大强调要办好网络教育,教育信息化被写入新修订的教育法。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8项信息化重大工程,都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将教育信息化列入9项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之一,强调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先后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并联合九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部署了“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7项重点工作,还联合五部门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此外每年都印发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形成了全方位的整体部署,完善了顶层设计,构建了新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蓝图。在总体规划和方案的指导下,各领域根据总体部署狠抓细化落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网络安全等各方面都出台了指导意见,建立了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二)形成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教育信息化组织体系保障。一是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部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设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其中27个省份明确了职能处室。市县和学校也在不断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形成了职能部门、业务推进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各地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省级财政投入教育信息化经费达到40多亿元。安徽按照“省级统筹协调、政府购买服务、分级分类负担”的原则明确资金来源渠道,规定各中小学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10%的比例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近三年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达53亿元。山西省各市将地方教育附加费的 30%用于教育信息化。三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督政和督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部分省份也常态化开展专项督导,有效提升了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江苏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2016年重点督查内容,并将教育信息化列入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且权重进一步加大。

(三)形成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全面突破的工作态势。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发展迅速。五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0%、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3%,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从8台增长到12台。不少省市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建设了教育城域网,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已启动无线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和“未来教室”建设试点。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普及深化。教育部连续开展了三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500万人次,形成优课数字资源1300万堂。当前,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建设的重点已从教师备课资源向学生学习资源转变,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从匮乏到丰富的飞跃,“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已初步形成。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跨越式发展。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6300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质量与效果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地方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个人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带动了教育理念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四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升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正在由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主逐步向全国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转变,服务体系注册用户已达6800万人,接入了数百个应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五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应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格局已经建立,初步形成了全国学生、教师、学校数据库,收集了全国60多万所学校(机构)、2.5亿学生、1700多万名教师、227万栋中小学校舍信息,基本实现了学校“一校一码”、师生“一人一号”,有效地支撑了教育核心业务的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有序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六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完成1472万人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诊断测评,近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经过培训,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四)形成了教育行业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强对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的统筹与领导。2016年10月,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改组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把网络安全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第一次全体会议即专题研究保障信息安全问题,要求提高认识,自觉将教育行业网络安全纳入国家网络安全总格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各地、各校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浙江省、重庆市、陕西省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属高校建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部署,统筹推进。二是教育行业网络安全政策制度基本建立。设立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责任制度、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应急响应与处置等10多个配套文件,初步形成了教育行业网络安全制度体系。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推动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度。教育部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单位签订了信息技术安全承诺书并每年确认。今年3月,为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组织开展了以“治乱、堵漏、补短、规范”为目标的教育行业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三是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保障条件得到加强。2015年起,教育部设立了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专项经费,共投入近4000万元,用于支持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安全培训、规范编制、等级保护测评等工作。3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65所部属高校落实了专项保障经费,有效地支撑了教育行业的网络安全工作。教育部还组织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单位的网络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山东、辽宁等省也组织开展本地区的网络安全培训,湖南省要求网络安全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网络安全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四是教育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在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推动下,部直属机关信息系统定级工作基本完成,直属高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定级比例分别达到62%和77%,比2015年提高了40%和37%(离目标尚有差距,要加快推进)。2016年启动教育行业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到目前为止已发布安全威胁通报近2万个,处置率超过90%,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率大幅下降。开展了教育行业年度网络安全检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重要时期实行7×24小时值守和“零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强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同志们,前面两部分我重点介绍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进展和发展经验。本月初,也是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会,杜占元副部长将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概括为五大进展三大突破五大进展:一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三是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四是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五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三大突破:一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在探索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路子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家都要用心领会。



三、面向未来,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开创性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十九大的召开,是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动员、做谋划、做部署的大会,也是新时代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大会。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时代和世界的高度,鲜明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新时代对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教育系统要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按照宝生同志在教育部直属系统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大会上提出的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坚持与思想实际相结合、与岗位实际相结合,做到新、变、正、公、好、强、严的要求,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新部署、新要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时代变迁、技术扩散与教育变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发展最基本的时空场景,必将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对传统教育的理念重塑、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探索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教育模式,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和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形成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形态,培养大批适应国家发展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服务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下一阶段,我们要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十九大之前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1.0时代是初步探索,2.0时代的历史使命是思路的转变和深化。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二是要实现从提升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三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2018年,我们将重点实施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大教育资源共享计划、百区千校万课示范工程、网络扶智工程大力开展智慧教育创新,推动开展智能教育研究,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加强教育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推动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

同志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将深刻变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我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中国双创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