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爱心助公益,青春洒基层

发布时间:2017-11-10 16:04:13 | 来源: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责任编辑:牛志鑫

任惟,女,汉族,1993年4月生,中共党员,2014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延期研究生入学,参加了第十六届“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前往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支教一年,担任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高一年级地理教师。目前,她研究生即将毕业,将回到家乡湖南成为一名选调生,为家乡基层群众服务。

 


初为教师,不敢误人子弟,奋力提高教学水平

 

支教一年的时间里,任惟秉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工作细致负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初到宁蒗,她一开始申请教授的科目是英语,虽然是非师范类老师,但是毕竟上过16年的英语课,给学生上课时也能更有底气。可是当时,学校最缺老师的科目是地理、生物等,她也毫不犹豫的承担起了学校高一地理组的教学压力。只是这一从“理科生”到“文科生”的转变让她压力重大,原本定下的高目标只能降为“绝对不误人子弟”。为了教好地理这门课,她找来了七套资料,包括教材、教案、习题和多媒体展示资料等。在每次上课之前把教材和教师教案都仔细看两遍,第一遍以学生的心态自学,第二遍以老师的心态梳理知识脉络,找重点,思考上课具体流程。结合网上的PPT课件,制作符合当地教学的PPT。由于当地学生基础较差,她自己先做一遍要布置的习题,筛选出合适的题目再给学生做,一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一方面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成绩。

第一次月考过后,所教两个班的地理成绩让任惟又喜又忧,所教的尖班惊喜的获得第一名,但是普班成绩是倒数第二。普班的学生基础差,也非常顽皮,不仅成绩不好是个难题,更大的问题在于课堂纪律的管理让任惟很头疼。于是她主动找多位当地彝族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并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听当地老师上课计划。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识水平和完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任惟发现了适合普班学生的方法,利用早自习给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默写,并且没有通过测试的将一对一的进行二测,这样能督促普班那些娃娃们沉下心学习。

全面备课、主动学习、积极交谈是任惟与当地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上的行动指南。到了第二次月考及这一年的所有考试,任惟所教的班级都是同类班级的第一名,这一好成绩更是激励了班里的同学更有学习的动力,也让宁蒗县民族中学高一年级组和学校领导更认可了哈工大支教团的工作。

 

热心扶贫,为闭塞山区争取更多社会关注

 

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任惟和团队一起在宁蒗县开展了扶贫工作,她负责宁蒗县200多名学生的资助工作,也和团队一起开展多项资助计划活动,一共筹集善款近20万元。这一年,通过去到多个学生家家访。走进学生家看到家徒四壁的屋子,除了火塘、碗筷柜和两把矮凳子便没有其他家具了,与平时学生阳光的笑容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印象给任惟带来深深感触。回到学校,她开始确认贫困学生名单,对每一位同学的情况进行了解,建立受助生档案来进行一对一资助。她不仅拉动身边亲朋好友资助了共11个学生,也为这些孩子们广泛寻求资助,到网络、哈工大校友会、社会等去联系资助人,将受助学生的情况准确的反映到资助人手中,做好一对一的对接,实现长期帮扶。

资助工作是繁杂的,她只能用上课和备课时间之余来处理,尽力做好社会资助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一方面要争取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对宁蒗学生的帮扶,一方面还要保证学生拿到资助不会乱用,能真正得到资助人的激励从而好好学习,同时通过及时反映学生情况来继续促进资助人的公益热情。她给每一个受资助的学生写的“给勤奋认真学习的你的一封信”,就告诉学生要加油学习,也告诉学生谨慎使用资助款,还告诉学生积极与资助人沟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还有学会感恩,今日接收别人的帮助,鼓励学生以后也成为一名乐于助人的人。

通过不断走访学生家庭和乡下小学,任惟和支教团的队友们发现了不少问题,从而实施了一系列“爱心”计划。就宁蒗当地孩子卫生习惯差的问题开展了爱心卫生计划,为乡下的孩子送去牙膏、牙刷、香皂、面巾等物资,在多所乡下小学进行了卫生讲座和洗漱培训。就宁蒗县电力短缺,学生们晚自习一直在烛光中度过的问题,她和队员们发起了爱心照明计划,为乡下的学校发放400盏太阳能充电台灯。乡下小学硬件条件在逐步完善,但是需要每天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的学生,却总是穿着那双磨损的单鞋,这激发了她提出爱心运动鞋计划,汇聚社会人士的力量,为乡下的小学生们送去舒适又干净的跑鞋。这些扶贫活动遍布了宁蒗县15个乡镇中的13个,任惟作为社会温暖的传递者,向社会大众收集来自大江南北的一声声鼓励,一片片祝福,向大山里的学生传递着爱。

 


全心全意付出,助力学生越来越好

 

除教学任务外,任惟认为点燃学生们的梦想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利用支教那一年的寒假,任惟带着班里的两个学生,金美和边玛拉初回家过年,来到湖南长沙,这是她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城市。任惟希望通过这次行程,让他们感受下大山外面城市里的环境氛围和生活节奏,满足他们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让她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激励她们对学习的热情,争取能考上更好的大学,走出大山。任惟带着学生去橘子洲头看毛主席青年雕像,去岳麓山看毛主席以前常去的爱晚亭,还去到中南大学里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在长沙的这几天,学生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每到不同的地方时,他们总会问很多问题。新学期,支教老师带学生回家一事在当地学校流传开来,两名学生也取得了好成绩,分到了特尖班,好多老师都表示对任老师的钦佩和赞许。

在支教结束的两年之后,当年的学生已经高三了,任惟回到支教地看望学生,去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加油鼓劲。在跟年级主任沟通后发现,高考前学生的心态很不稳定,经班主任邀请,任惟还给尖班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和高考动员。

 

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继续去基层发挥能量

 

在经过一年的基层支教之后,任惟自身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年和当地老师、学生度过的时间,加深了任惟对社会、对农村的理解,作为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大学生第一次真切接触了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对于东西部教育水平的差距,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状态,贫困地区人们生活的艰苦,她很受触动,很想把在大学所学到的奉献出去,哪怕只能改善一点点,只是一年基层时间太短了。为了继续践行志愿者服务精神,任惟在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了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去将青年人拥有的远大理想和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这样的选择和人生观的转变是支教带给她的,一个90后的独生子女,成长为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有担当的青年人,成为爱心与知识的传承者。她将继续践行哈工大精神,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文/任惟 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供稿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