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走在路上的你

发布时间:2017-11-10 15:54:46 |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 | 责任编辑:牛志鑫


四年前的开始,我只想平静的度过大学生活,但人生那么的纷繁多彩,我总不能视而不见吧!

  13年的秋季,我背着行囊远离家乡的故土来到省城求学,第一次见到灯红酒绿的大厦和车水马龙街道,疾驶的汽车和打着领带的人,无不彰显着这是一座极具生命力的城市,和很多人一样,初到这座城市便被它华丽的外表所深深吸引,一种强烈的融入感油然而生。



  而对于一个求学的游子来说,噪杂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学习的理想场所,幸好在距离这个繁华城市中心的不远处,有像花溪这样宁静的乡下,而我所在的大学正好处在花溪公园旁,这是花溪的中心,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大一开学不久,为了专业的建设,学院号召我们班级成立学生自己的实践平台,我和班上喜爱电影的几个同学商量,要不成立个我们自己的工作室吧,大家都提议说,电影被称作“第七艺术”,我们就成个“第七影视工作室”吧,这是我们第一个影视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我们不带一丝的杂念,全凭个人的爱好,这也是小小梦想萌芽的开始,工作室虽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经济价值,但却培养了我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思维。

  2015年的夏季,贵州黔东南电视台和学校合作,共同打造黔东南“全州首档励志公益节目——《我的梦》”电视栏目,这个重任交给了我们第七影视工作室,这算是第一次正式的和电视台合作的项目,我们不敢松懈。来到电视台,我自我介绍说自己也是黔东南人,对这片土地我很熟悉,后来在一期栏目摄制中,我才从新审视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初三的小女生,名叫小杨(化名),在她还未出生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她和她的母亲,母亲独自回到了娘家生了小杨,但不久母亲也南下打工就再也没有回来,小杨生下来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生活在一个交通闭塞、传统古朴苗寨的外公外婆没有一点技术,只有一双满是老茧的手和从父辈那继承下来的几亩薄田,小杨成了别人眼中的“野孩子”,但她从小就学会了帮助外婆料理家中的事务。上学后的小杨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自卑,反而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学习上异常刻苦也使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那天正好时至周末,我们来到了小杨的外婆家,知道我们是从电视台来的记者后,怎么都要留下我们吃顿饭,还把唯一养了一年多的母鸡给杀了,饭前外婆给我们每人敬了一碗米酒,当米酒端到我面前时,自己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大三,经过了两年的积淀,我和工作室的几个主要负责人商量,把第七影视工作室转交给下届的学弟学妹进行管理,2016年3月,我们注册了我们自己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贵阳黔三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这算是步入了正轨,做了公司就是做了商业,我们自信满满,并且我们在学校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在学校双创中心申请的办公场地也被批准了下来,有了公司,有了场地,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而且不久我们就接到了第一单生意,一路走来,好似都那么顺风顺水,但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这并不是好的兆头。



  当我们接到第二单生意时,因为个人观点出现了分歧,我们不断争论的问题就是,创业是创作自己的作品从而实现梦想还是盈利成为人生的大赢家,这种原本看似并不对立的问题最后却演变成了内部严重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最终结果就是公司内部的重组,原本七个人的公司走了三个,我们四人想了很久,该不该继续把公司做下去。

  几天后我们参加了“创青春”大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勇气,我们总结一路走来经验,创业并不是只是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才是赢家,对于我们来说,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也是创业的收获。

  我们赶在2017年到来之前,进行了第三次创业,和贵州电视台合作摄制“2017年多彩贵州少儿文艺作品邀请赛”和“首届贵州小戏骨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期间做了很多学校宣传片、晚会视频录制、电视台朗诵LED背景,做了很多事,见到了很多人。

  寒假我回到家,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到“铜关侗族生态博物馆博物馆”做运营助理工作,同时又运营了全国首个认证的“贵州黎平铜关村”村级微信公众号,前者是腾讯公司慈善基金做的博物馆,后者是腾讯在全国首次开发的“为村”项目,这两份工作对我还未毕业的学生来说绝对都是美差,但临近开学,我决然辞掉了运营工作回到了公司,其实,这并不是骄傲,而是心里依然守护着一个梦。

  创业,并不是创办一个企业,自己去运营一个自媒体也是在创业,创业不仅只是赚取人生第一桶金,锻炼自己也是创业获得的财富,创业为了让自己见识更多,培养自己的远见,从而更深入的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但创业必须自己勇敢的去干,创业的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也有非常多的诱惑,听从内心是你最好的导师,也只有走在路上的你,才能发现别人所不知道的美景,那才是你青春该有的模样。(文/吴家荣 贵州民族大学供稿 )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大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