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是什么?冯小刚:芳华就是理想,有理想就会使你的青春变得特别璀璨和壮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非常嗨。
导演冯小刚,演员钟楚曦、苗苗,编剧严歌苓
距离9月30日的公映还有半个月,《芳华》在前晚率先在北大百年讲堂开启了全国路演的首次放映。冯小刚抱着“忐忑”的心情等待大学生对该片的反馈。当他得知学生们喜欢这部电影时,他如释重负。在映后交流会上,提起片中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战士,冯小刚动情地说:“那些烈士是我和严歌苓的战友。”
来北大是“忐忑”的
当晚,《芳华》在北大讲堂放映时,场内座无虚席,随着剧情的推进,笑声和惊叹声此起彼伏,可谓“反响热烈”。
观影结束后,冯小刚登台面对北大学生,开门见山地调侃道:“我们宣传公司把路演第一站放在了北大,北大是最好的学校。当然,如果我们的电影在人大放映,我也会说人大是最好的;如果在清华放映,我会说清华是最好的。”一句话让场内笑声一片。
说到自己来北大的感受,冯小刚用了“忐忑”一词,原因是:“我们特别想知道年轻观众、大学生怎么看这部电影。”
说罢,冯小刚还真的冲着台下大声问了一句:“我想问一下我们正在青春期里的大学生们,《芳华》这部电影你们喜欢吗?”学生们回答说:“喜欢。”
冯小刚这才放下心来,侃侃而谈:“我们原来担心这个电影年轻观众会不会不接受?我觉得不会的。我们那一代人的‘芳华’和你们这一代人的‘芳华’是有共同点的,比如说激情,比如说热血,比如说担当,比如说躁动,然后还有就是纯真,这肯定是不变的,我们和你们都是一样的。”
冯小刚如此在乎大学生的反应,是因为《芳华》根植于他和小说原著作者严歌苓在部队文工团共同的工作生活记忆。这段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个人化记忆能否让他们的同龄观众和年轻观众产生共鸣?冯小刚与严歌苓的“情怀”能否让电影故事好看且引人深思?毫无疑问这是《芳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长镜头”不止一处
长镜头是《芳华》初期宣传时的重要内容,冯小刚在片中用六分钟的长镜头拍摄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残酷战争场面。冯小刚说,可着全世界也找不出这样的战争场面长镜头来。“我们在战争这部分的笔墨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不舍得把镜头给别人,我要让镜头跟着刘峰,不能切开。我让摄像机就像观众的眼睛一样,让你仿佛在经历战争。”
说到长镜头,冯小刚提醒观众,战争长镜头在影片宣传中被突出了,实际上影片中的长镜头不止这一处,观众若是细心,会发现影片的很多情节都是在长镜头的推动下完成的。冯小刚举例说,文艺女兵试穿牛仔裤、和男兵一起听邓丽君歌曲的一段戏也是靠长镜头完成的。
可以说,《芳华》能给观众带来梦幻般的观感,长镜头功不可没。为何冯小刚要频繁在片中使用长镜头?他说:“因为我对文工团那个时期的记忆像有一种光线在流动,那些年轻女孩子们的笑容和她们的身影如波光一样在阳光里面流动。这些回忆在我的脑子里面经常像有一道光似的甩过去,然后我眼前就呈现出一张张年轻的面孔。”
为怀旧花费几千万
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观众,“《芳华》毫无疑问会勾起他们浓重的怀旧情结。但冯小刚拍出这份情结并不容易。他花费了几千万元复建了当年的部队文工团排练厅、宿舍,他要演员在里面生活了五个月,他还禁止演员们化妆、拿名牌包。为此,冯小刚选择了表演经验不多的年轻演员,他说:“我首先要选择的是他们的眼神,他们的眼神必须是清澈的,他们的脸必须是很干净的。”他要的是未被文艺圈浸染过的单纯面孔。
演员钟楚曦也回忆说,他们在“文工团”里生活了几个月,每天早上都是套上军装就出门,压根儿不会想怎么打扮自己。他们每天的功课是练舞、练红歌,他们仿佛穿越回了40年前。冯小刚要演员沉浸进影片的背景,他的方法很成功,钟楚曦说他们在学唱《送战友》时当场落了泪。
战争场景为何极尽惨烈
《芳华》中的战争戏份不算多,但冯小刚却把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段戏拍得极为惨烈,让观众对战争感到毛骨悚然。冯小刚力图展现最真实的战争场景,让今天的年轻人意识到战争是无比残酷的。观影结束后,学生们反应最强烈的则是身为残废军人的主人公刘锋在和平年代里饱受贫困挨欺负的情节,有的学生甚至哭着对冯小刚说,她家的邻居就是有着相似经历的老兵。
冯小刚说:“我们为这场战争牺牲了那么多军人,那么多年轻的生命,更不要说还有很多负伤的军人,还有很多在作战当中内心受到震动的军人。这些年轻的士兵也可以说是我的同代人,广义上说我觉得他们也是我和歌苓的战友,他们的付出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
“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在我微博下留言,这个打的是什么仗?这个太不应该了吧,我作为从部队出来的一个导演,我觉得我有义务让大家知道这些烈士,他们应该被尊重,被膜拜,他们应该成为榜样。我真的不是唱高调,你们也知道我这个人是自由散漫的,我发牢骚更多于唱高调,但是只要提起部队,我总觉得我该做点儿什么。”
被手雷炸到血肉横飞的战士、全身严重烧伤的16岁的年轻士兵、被沼泽吞没而死的士兵……为何《芳华》的战争场景会惨烈到让观众不忍目睹?冯小刚追求的是战争的真实。他说,他非常反对用“手撕鬼子”这种游戏化的方式来表现中国所经历的战争,“如果我们打仗打得那么容易,一场战争怎么可能还会打那么长时间?我们拍‘手撕鬼子’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