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互联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7-09-18 14:47:08 | 来源:中国双创 | 责任编辑:牛志鑫


主持人(杨银堂):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大家相聚在这里,隆重举办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报告会。我首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活动的嘉宾:

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

百度云首席数据科学家沈志勇先生;

天朗控股集团董事长孙茵女士;

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于信先生。

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青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激扬的年轻人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赛给予了厚望,希望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青年人。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不仅是高校内部需要改革,更需要产教的深度融合,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四位商界精英,为大家介绍他们的创业成功经验,每位嘉宾演讲结束后欢迎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嘉宾提问,互动交流,我们还专门为每位提问的同学准备了一份小礼品,希望同学们踊跃参与。

第一位有请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他报告的主题是科技创业孵化,大家欢迎!


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这里,跟大家分享大学生创业的一些体会跟经验。今天在座的这些同学可能会构成未来的主体,我们叫“学院派创业”。在过去这些时间里,我可能在很多场合都做过一些报告,要么是面对资本界搞投资的,或者是搞创的社会草根创业,也跟学校的学生沟通过,那些学生不见得准备或者已经跨出了创业这条路。所以今天的听众我觉得可能是跟我的讲座最吻合的一次。



我今天要讲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和我的同学、老师、学生在大学里面的一些经历,那些经历对他们是非常的重要,使得他们能够走上创业的路程,用他们所学的东西直接去创业。二是讲一讲科技创业的过程中,有哪些是重要的重点,大家至少需要能够了解的,使我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三是从创业的案例、经验,我们获得了什么样的体会?怎么把这些体会再反馈回去重新审视检查我们的课程,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它跟创业能够更吻合,不至于学校里学的东西是一个方向,而创业所用的东西又是另外一个方向。我会用更长的时间段回顾一下我自己怎么走上这条路的。

一、工程意识

我的大学是在中南矿业学院,那时文革刚刚结束,高考恢复,有一大批年轻的学生能够凭着你的知识、你的学习成绩,如果考好了就能够走向大学的道路。那时候有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确确实实考试多一分和少一分完全决定了两个不同的命运,当然那个时候报考专业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就选了一个既有物理又有化学的专业叫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觉得选这个肯定没有错。好成绩的重要性,我有一个很好的同学,一直考了四年才考上大学。之前他喜欢上一个女生,找未来的女生爸爸去说,但是被拒绝了,因为你是农村的,你只有考上大学再来找,结果等他考上大学的时候那个女孩儿已经嫁掉了。

我上大学的时候是79年,去美国留学我有很多那个时候的思维方式,大学成绩、考试成绩是唯一的,所以我选课的时候会选择那些考试的课程,因为中国学生特别能考试,而且有意的回避一些要动手、要做实验的课程。我记得印象很深刻,有一堂课老师就让我们到红绿灯去坐两个小时,回来写一篇报告。我在那里傻傻的站了两个小时,回来不知道要说什么东西,因为这个老师没有给我问题,以前老师给了问题,让我去刷题我知道怎么做,不给问题了怎么办呢?我们今天叫做设计思维,就是你要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再分析问题,实际上我们只学到了一半。

这个照片美国学生,他用我们传统好学生的观念是很差的,每次考试我考100分,他只考7分,把全班的成绩拉下来一大截,我大学博士毕业了,他大学还没有毕业,当时很鄙视这个学生。但是他动手能力很强,一块儿做实验的时候,有时候仪器坏了,他踢一脚就踢好了。当时我也没有仔细想,后来才知道这叫工程意识。因为你知道在哪儿踢、踢多重,才能够把仪器踢好。所以他大学毕业以后跟另外几个同学创办了一家公司,现在形成了彩灯新的产业,他的公司10亿美金卖掉了,之后他又创办了好几家公司。所以创业是在他的血液里面,以前的工程意识对他的帮助远比我考分考的好要重要。

后面我去了伯克利,当然我也痛苦了一段时间,我要做硕士课题,老师给了我一篇论文让我读,从里面找问题。我觉得特别没有劲,因为论文里的问题都是别人嚼过的东西再给你,我痛苦了一段时间,最后是伯克利的文化救了我,因为我参加讲座,老师和学生是非常平等的争论,而不是找个大教授去听,大家都全部接受,这里是非常激烈的争论,学习的时候有时候是从最后一章批到第一章,用的是批判思维,这也是硅谷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学会怎么去找问题,怎么在争论的过程中找到兴趣点,也学会了怎么用数学在设备还缺欠的情况下,一个是动手,一个是靠你的抽象思维来想问题。在这里有一个特点,要求电机系的硕士生数学要达到数学本科的水平,博士要达到数学硕士的水平,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工程问题最后还是数学问题,你要具备左右联手,像周伯通左右复搏你才能达到这个本事。当时有十几个大陆去的学生,有几个会写论文的当了教授,留在硅谷的七八个中国学生都创办了一到两家公司,几亿美金卖掉了,所以这是非常大的比例,跟他的文化、跟他的研究是有关的,今天硅谷半导体微电子行业都是电机系的学生出来创办的。



后来我去了MIT,照片上的这个人他一直想回到MIT当教授,当然也实现了他的梦想。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次去了MIT的教职,创办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20年没有卖出一款产品。我就问他你辞了MIT的教职,公司也没有赚到一分钱,你后悔吗?他说不后悔,因为一个工程是只有经历从提出问题到样机、到应用、到产品,是工程的全过程,你才能说你懂了。所以这个印象很深刻。图片上这个人是美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扫地机器人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把股票卖了,MIT的教职辞了,消失了五年回来后又创办了一家公司,他到东莞来生产他的扫地机器人,他发现现在世界的格局是美国设计、中国生产,然后再回到美国。有一天中国人工不再便宜的时候怎么办?他就想设计一款机器人能够取代打工线上的打工仔、打工妹。他的公司第二次创业我并不认为是成功的,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而且现在看来机会也不大。但就是这种精神能够在你事业最高峰的时候,去颠覆自己、改变自己,我觉得这是MIT给我的很重要体会。AILob只有十几个老师、200个学生,他们创办了100多家公司,这些公司的销售加起来,相当于泰国的GDP。所以这就是我们说一个实验室富可敌国,这是它的影响。MIT一年毕业2500个本科生+研究生,40年有不到10万学生,这10万学生创办了25000多家公司,产值大概是两万亿美金,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排在第七位,跟俄罗斯的GDP差不多。这也就是我们在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的对标,学生并不是很多,产业影响巨大。

总结起来,要走完工程的全过程,把自己的经历总结一,长沙是个转折点,在美国有了工程意识、批判思维、数学基础、工程全过程。所以我是带着这些经历去了香港科技大学,当然对于一个年轻的老师来讲,最重要一点就是你怎么找研究的课题?因为研究的课题你只是产生论文,还是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第一个方向也是跟国内的院士合作,进行特种机器人的基础研究,包括并联机构,这里面走出了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我个人的兴趣多手指机器手操作,里面有一些技术最后实现了产品化。跟香港的一家半导体设备公司合作了十年,我知道这些企业有什么需求,学生怎么去针对企业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这里哈工大深研院带出了七届300多个学生。有一批05级的学生创办了一家公司叫毕睿精密设备公司,这个公司最后失败了,但是从失败里面大家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又出来了创办了实体加工室,而且其他的学生也在深圳各个企业里面成为了他们的骨干核心。

怎么样从一些机器人的动手课题里面,从毕业设计里面,学生自己提问题,包括我上一门机器人比赛的项目,机械、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的,大家用八个月的时间去设计制作调试几款机器人参加比赛,他们学会了系统的设计、动手的设计,再熟悉了解怎么去利用深圳的产业链帮他们去制作加快迭代的过程,从这里面出来了一批学生的公司,像大疆、云洲等。

固高公司的背景就是用控制器来控制工业机器手,控制器可以对周边的产业产生影响。但是怎么样产生影响呢?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去做,还是变成产品大批量的推广呢?所以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有相关的技术,学生或者博士后愿意全职出去。二是学校要有政策,香港科技大学非常幸运,当时的科研副校长是伯克利电机系的系主任,他也是很成功的创业者,很有经验的管理者,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制定了一个非常优惠的政策,学校可以占3%的股份,20万港币封顶,这比其他任何学校都具有操作性。固高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也必须离市场更近,深圳当时要产业转型升级,没有大学和研究所,他们怎么办呢?北大的党委书记、深圳市长和科大校长开会,于是想出了借鸡下蛋的办法,深圳政府提供地方和部分资金,让两校的老师学生到深圳来创业。所以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开始去深圳创业,深圳也因此发展成为今天中国科技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它的经验也被中国很多城市所借鉴。



固高公司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的,我们是为装备产业提供核心技术。但我们也远没有预料到把实验室的东西变成一款产品,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只是一个老师怎么去管理一家公司,让它能够活下去,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够真正的去创业?在一线去打拼。以前我招的学生都是好学校,成绩最好的学生,不是前三名我不招。最后我发现学生能不能干事创,跟他学校的好坏、成绩好坏没有什么关系。美国有一家咨询公司花了十年的时间,追踪了大概几万的学生,也发现学生的成就跟这些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机器人比赛这一门课对我的改变非常大,一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组成一个队。二是学会系统设计,学会把复杂系统分成机械、电子、软件,学会怎么用珠三角深圳的工艺链快速的迭代。以前我的学生从科大一毕业都跑到美国硅谷,最差的也去了金融界和一些大公司,所以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创建了一大批的学生公司。

大疆创新,这个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他说老师我从小就喜欢玩航模飞机,但控制不起来,我能不能自己选个课题,自己来设计一个飞控器,我说很好,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为我也看到即使今天在香港科技大学大部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都是去找老师要个课题,于是从抽屉里做了十几年的课题给学生,这个课题做完以后没有任何用。后来我也再也不给学生出课题了,所以他当时做了一个飞控器,当然前面做的一看就是学生的东西,毕业设计也没有能飞起来,暑假他接着给做完。后面他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小公司,希望能够给外面的发烧友卖几款控制器,因为学费还是很贵,弥补一点学费的不足。后面的四旋翼飞机,他又开始做四旋翼飞机的控制器,再到后面他发现很多用户都是从他那儿买了控制器,再买个摇控器、相机做DIY和航拍,我们找到了硅谷的一家公司,跟他讲我们来设计制作一款拿出来就飞的飞机进行销售。最后谈分成的时候,美国公司说你来设计、你来制作我来销售,你拿30%的利润,我拿70%。在那个时候富士康和苹果代工拿的利润才只有两个点,深圳还是一个山寨的城市,没有自己的品牌能够有30%的利润分成,我相信绝大部分的老板都很高兴的回家开始干起来了。这就是考验一个创业者最大的不一样。

最后我们决定自己搭品牌、自己干。刚好我一个同学开了家芯片公司,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会怎么做相机,怎么把相机设计到飞机器里面。第一款产品出来获得了当年十大科技产品第三名,这是中国在销费电子领域最大的突破,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后面还有很多故事我就不多讲了,因为在那个时候就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家公司就像苹果的那个时候,后来的发展也基本上按照这条路在发展。后面鼓励了很多实验室的同学,包括自动化,包括逸动科技,都是从毕业开始走上了他们的创业之路。我们还有一个特点,在学校做毕业设计组队,利用深圳、东莞的大环境去完成他的供应链,这个供应链是全世界最独特的,就是你把想法变成样机、产品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快10倍,价格是他的十分之一。年轻人犯错误没有关系,以前这里都是服务西方的品牌,今天为中国的品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又打造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因为我们知道走过的路、犯过的错误、摸索的东西对其他的年轻人也能有所帮助,所以我们组建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经过两年的运作,现在有30多个团队,我们把系统从一个两个的团队变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团队。

二、科技创业与孵化

这时候我们知道怎么面对没有太多创业经验的学生,甚至很多时候只有一个人、两个人,只有想法没有产品的时候怎么样走出去。这时候我把他们的经验稍微总结一下,年轻的大学生从课程、毕业设计开始,怎么样跨出去呢?

大学生创业是非常艰难的,不只是大学生,任何的创业都是很艰难的,硅谷有一个最有名的加速器,但是它的录取率只有3.25%,即使录取了能成功的也只有7%,200个敢于申请的只有一个成功。KPCB是硅谷最著名的投资商,他们的老总投资了很多公司,有一次跟我讲,他有个基金投资了99个都失败了,最后是两个年轻人救了他,两个年轻人问他要2500万美金,20%的股份,最后的投资使得他整个基金赚了100倍,那就是谷歌,他讲那是他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情。

真格和创新工厂在国内是非常有名气的,但最后能够成功的也是很小的比例,尤其是硬件的创业更是艰难。这里面有很多案例,包括Iibo,大家都期望这个项目,但是迟迟出不来,后来出来以后基本上宣告了它的死刑。掌上无人机是几个人创办的,众筹了400多万美金,但也是迟迟出不来,也宣判了他的死刑。后来我在飞机上碰到他们的工程师,他说要到深圳做供应链。苹果可以有几千个工程师来做,但是小公司是不可以的。

把创业公司失败的理由总结起来有很多研究,你花了很长的功夫做了一款东西是市场上不需要的,而且你也没有了资金、没有了团队,或者突然出来一个比你更厉害、更强的竞争对手。总结起来,我说创业难,大学生创业更难,大学生硬件创业难上加难。看到这个以后,我希望在座的不要丧气,因为不成功要找到不成功的原因,怎么样改进我们的课程,使得成功率能够加大。我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商学院的教材,很多都很精彩,但很多都是马后炮,有一本比较不错的是硅谷的《Lean Startup》,从设计、制造到市场是所有的创业公司最根本的东西。

对于硬件来讲你要经过很多过程,从想法、设计、验证、小批量、大批量,每一阶段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功能、质量到可制造性,要一代一代的样机。到底要做多少才能成功呢?每个产品不一样。英国有一家很著名的公司,他在开始搞第一款产品的时候,接待了5127次。所以大家想想看,5127次下来你是怎么活下来的,这就是关键。这里面有几个例子,包括逸动科技做水上电动船的,他们第一代产品问了很多用户都说应该这样做,做出来还行,他们又接着迭代又一款产品,瞄准更小细分的客户,就是这样的过程。这是做智能电动滑板的团队,他们经过了好多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年轻人都想做很多事情,所以这是一个大计,因为你只有这么多人,只有这么多钱,找到你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在创业导师的支持之下来做这些事情。科技创业之道,是这些团队在做的过程中需要好好思考的,你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三、工程教育改革

从这些案例我们学到了什么东西呢?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反馈回来,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改革?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出去创业的比例、质量、成功的东西要比以前多很多。你不要把任正非做为你的案例,那不是一个通例,像刚才讲的例子,硕士毕业就开始创办公司,我自己花了20多年。我要提出一个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从根本的改革工程教育,使得这些学生经过四年大学的训练,就能够有本事创办他的第一家公司。

传统培养工程学生的模式不行了,必须要进行改革,你只是教会学生工程知识,按专业培养这个模式不行了,我们必须教会学生怎么在跨学科的团队工作,怎么快速的迭代,从设计、制造到市场,怎么把设计艺术跟工程去融合起来?我们看到这些著名的创业者他们实际上也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从小喜欢玩,喜欢动手,喜欢去观察发现提问题。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实验,美国国际上也有很多著名的例子,24门课里面有21门是动手,而不是老师站着讲的模式,是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他们的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我希望一些大学的管理者,能够花些时间去研究一下他们的模式。

总结起来这些学科有这么几个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基于项目的学习提升国际视野和品位,这三个怎么交叉,怎么重新设计我们的工程培养课程体系。我们跟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重新做了一个试点,你不需要找特别有名的学校,你只要做对了效果就会出来。我们把他们本专业的课程压缩,用基于项目的学习,跨专业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把他们跟企业实习,再把他们送出去有名的公司,提升它的品位,我相信这些学生回来,就不会去山寨别人的东西了。

我的结论很简单,创新人才培养是怎么样把设计、艺术、文化跟科技融合到整个课程体系里面去。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很多课程、教育质量、学生的东西都在微信公众号里面有信息,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提问:现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尤其迅猛,对一些企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那些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减少他们的损失?


李泽湘: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新的技术、新的工业革命出现了,不只是对一些传统的企业是很大的颠覆,对每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可能产生巨大的颠覆。所以民族、企业或者一个人,能不能每天都有危机意识。你不能每天都睡觉,当你舒服的时候就是会被颠覆的时候。


提问:我对您讲的出国留学的经历比较感兴趣,您出去的时候发现成绩在那儿不被看重,中国学生虽然能够考好,但是缺少工程意识和想法,反而不能进步的更快。在国内外创新创业的形式学生的区别是什么?国外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他们和国内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李泽湘:我刚刚那些例子还有很多没有来得及讲,去美国的留学生第一个感觉就是我们很牛,每次数学、物理考试都排在前面,但只是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没有从一个更长远的,他毕业以后到底干什么?他能产生什么样的产业影响?所以我们今天也应该用这样一个新的眼光重新来审视现在的大学生、现在工科的整个课程或者设计。


提问:我是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我在教务处工作,新工科的发展跟您讲的东西是非常吻合的,教育部也按照不同的板块来做地方性高校、综合性搞好和传统的工科学校分配方式,课题组在研究中国的高校应该怎么样在新工科的发展上面做好这个事情。因为很多学校在实现机器人学校这个事情,我们学校也在科研上面发展工科,成立工业研究院,也参与了余姚小镇。在教学上面我们也说余姚离上海比较近,做一个产学合作基地比较适合一点,也希望有机会到你们那里去参观学习。


李泽湘:我跟余姚也参与过沟通交流,也看到过政府打造各种的特色小镇,关键是我们做这些的时候一定要把学校、研究院、产业三个东西统筹起来考虑,学校在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时候,也是要有整体的考虑,而不是现在要做创新创业学院了,而在旁边设一个新的东西,应该和原来做总体的设计,而不是这里增一个,那里加一个。


提问:我对您刚才说的一些东西比较感兴趣,比如说我们正在研究一些课题、一项技术的时候,到底发展到什么阶段才能考虑去创业公司,或者最起码需要哪些东西?


李泽湘: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在过去这么长的经历中,尤其是最近两年,当我们想把实验的模型系统化、规模化的时候,我们接触到更多的工科背景学生跟老师,这些学生跟老师有个技术,就到底去找钉子,这个效率不高。所以我希望在你问这些有什么应用的时候,能不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先去找问题,找到问题以后再来问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需要什么样的团队一块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你换一个思维这个效果会好很多,不然大部分学工科的学生都会掉在他那个工程情结,当然这个很重要,没有技术肯定不行。但你掉那个技术情结里面跳不出来。


主持人: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李教授!下面有请百度云首席数据科学家沈志勇先生,他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及知识生态”。


沈志勇(百度云首席数据科学家):我把今天的演讲先开宗明义一下,我来自百度,百度在十多年前也是一个明星创业企业,现在非常成熟了。我在四年多以前加入百度,我今天不是来分享百度的创新创业经验,我在百度的具体部门是百度云,云计算是互联网公司的共享经济,是把互联网公司的能力、资源拿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平台跟其他各种实体,包括企业和个人进行共享,让大家能够享受到互联网上的计算、储存等等能力和技术。

互联网公司除了刚才讲的能力和资源,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知识,我今天讲一讲怎么样把互联网公司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贡献给创业者。我们在贡献这些能力和知识的时候有个方向,现在百度把人工智能当成公司的战略方向,这时候正好也契合了目前人工智能作为国家和世界、社会大的战略发展,创业也会把这个当做一个方向。我自己会参加一些地方人才引进的政策,很明显就会发现,看这些项目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很多人会往大数据方面靠,最近也有很多往人工智能上靠,有这个趋势。我今天重点就围绕人工智能这个方面来讲一讲。

目前人工智能的大背景是什么呢?八九十年代有一波高潮,而现在又起来了。它有一些基础,一方面随着IT信息产业的发展,计算能力、储存能力提高了,我们可以用更高的数据、更复杂的算法,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重大突破背后,造成了现在这次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大潮。我来百度之前,当时觉得有点奇怪,怎么有公司会针对一类算法专门成立一个部门。现在随着各种资源的发展,人工智能至少不会让人失望的阶段。

百度现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人工智能公司,我们要做的事情内容包括基本的听、说、视,具体怎么样实现这个能力?由于别的一些能力积累来决定。比如我们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结构,不断在更新。还会有各种深度学习平台、数据平台等。百度云作为一个能力输出载体,希望把我们的资源共享出来。我们共享哪些能力呢?归纳为ABC三块儿。A是人工智能,B是大数据,C是云计算,是三位一体的,从产业的需求角度来阐释一下,或者从这个层次来进行阐释。

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很多行业寻求信息化,互联网、金融行业、医疗行业基本上都完成了信息化,还有一些正在完成的过程中。到信息化完成以后,越来越多的会产生数据,有了数据以后,比如说跟某些制造企业讲的时候,生产线上传感器的数据打回来,那些数据能够去优化他们的生产流程,还有一些行业希望积累下来的交易数据,能够优化一种体验。他们也会用数据优化他们的决策,所有的信息化以后产生数据,然后优化各种业务流程和体验,这是为什么前几年大数据发展的原因,因为行业有这个需求,再往上走会发现,按照原来的数据能不能用别的方法采集用户的行为,比如通过图像的方式等等新的交互方式来形成数据。我们还利用很多产品,因为他们是跟人打交道的。我们在座的很多“互联网+”项目的时候,存在人和商品、服务之间撮合的过程,这些都是数据驱动。比如怎么样让用户找到他想吃的可口的菜品,这里面有很大的搜索成分,这些搜索是用数据驱动的。比如“互联网+医疗”,如果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充分的情况下,这些可以充分的优化。如果这两个不平衡,比如互联网+医疗里面,有时候医生量不够,怎么去补足医生不足的情况,人工智能在这里面,可以让一些机器人辅助去提高医生的效率,甚至去提高医生看病的效果,来弥补它的不足。所以现在数据上有一个更高的要求。

现在很多行业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数据驱动目前为止大家都想要让数据优化,互联网公司做的比较早,智能化也不能说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做的比较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的优势在里面,我们怎么样把这个能力共享出来?云不只是承载这些能力,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于某些小企业,比如创业的企业来讲有这样的需求,我不希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多时候可以引用外包的资源、平台性的资源。这里面讲的就是怎么样通过云把我们的一些能力上的资源跟大家共享出来。

现在所有的行业都在讲大数据,我个人有强烈的体验,前两天在上海举行了一个AI的峰会,跟我同场上台演讲的一个人,当时把他详细的PPT都听了,我发现他统计后发现印度具有AI大数据人才的资源比中国多好多倍,印度是15万,中国是5万。我个人觉得一方面是印度人更善于美化他们的简历,这里面无论如何要增加人才的资源,在座的很多人也在做这一块儿,前不久我到西交大进行了类似的演讲,也提到了这个方面。我们再继续往下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这个方向,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能不能找这方面的工作,创业的时候能不能进行这方面的创业,我们能不能成为紧俏的人力资源商品,这方面是有这样的需求。

在百度内部,经常在外面比较自豪的讲,因为我们做这方面比较早,富集了这方面相关的人才。有人问你们凭什么觉得做VI在中国是最合适的呢?我说这个事情有很多原因,有一块儿就是百度工程师的组成。我们没有一个事业群是AI部,有两三千人来做大数据的方向。如果只靠人多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我说中国会英语的人数多过很多真正的英语国家,但我们不能说是一个英国国家。我们百度两三千AI的核心人才在这里,因为百度有一万多个工程师,因为大家都长期处在用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的方式解决问题,长期在这种熏陶,我们在知识方面是有这样的生态。

这个是讲我们工程师的任务模型,包括产品研发、技术规划和技术传播。具体看数字要求,横向是具体具备的能力,专业的能力很多是产品开发和研发的能力。中间是支持性的东西,是非常知识密集型的方向,需要有很多的积累。因为我个人是数据科学家,数据科学家需要哪几方面的能力呢?首先是需要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因为数据需要很强的数据背景才可以。最后是一块儿沟通技能,这是通用技能我就不说了。

我们自身有这么多人掌握了这些技能,他们形成的产品标准化以后进行开放,能不能把在人身上的知识体系共享出来,于是我们提出了在百度云内部进行对外分享能力。它的任务是什么呢?一是人才培养,二是行业认证,三是人才标准,四是赋能企业,五是权威课程。课程是标准化的服务、标准化产品,还可以做一些产品赋能,面向具体的客户有一些具体的输出服务。像政府会给他们做产业园区的规划等,高校就是更直接了,因为我们本身是学院性质的,要做实验共享、实验室共建等等。企业主要是做一些解决方案。

课程体系里面,天算、天像、天工、天智,内部细称为“四大天王”。天算是针对大数据的平台,大智是针对人工智能的,天算和天智主要是按照能够来进行的,比如大数据能力和人工智能能力。天像和天工是按照场景划分的,我们发现有一些客户的需求会整体出现,天像是针对智能多媒体的,天工主要是针对智能物联网的,比如做一些生产流程优化等。这是按照产品线进行划分的。

我们会有一些共建工作,一方面是学院教学的共建,另外一方面希望通过实验室进行AI实操的工作。介绍百度云的时候,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会形成了很多好的产品和好的能力,但是怎么样输出?原来是针对自己的产品线做能力的保有,但目前我们越来越希望能够赋能全行业,怎么把这些行业输送?这些是需要有一定的载体。我发现云是非常好的载体,计算机里面的显卡、声卡、内存、CPU等能力可以单独的获得,但如果你需要更好的服务,需要有一个平台去承载他们,云化就是这样的东西。刚才讲到所有知识性的东西也存在着这个问题,百度有很多知识性的来源,比如百度的传课、百度文库、百度ABC,以及外来的一些优秀合作伙伴,我们也像一个主板一样把这些东西融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培训解决方案。服务的对象包括高校、产业和研究机构。

这是我们曾经合作过的机构,具体我就不一一说了,我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沈总的报告,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提问交流。


提问:我想请问一下,如果人工智能在未来大量替代了人们的工作,更多的人们在未来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


沈志勇:你刚才提到的人工智能大量替代人类的工作,这个词用的过程中还算是比较客观的,有人会说抢了人的工作,我更喜欢说的是解放了人的时间。我们生产力提高以后,我记得小时候还是六天工作制的,现在是五天工作制,解放了时间以后,不一定要去工作,时间可以空出来,可以更多的把时间花在休闲和娱乐上去。然后我们还可以找到别的活,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可能需要人教机器去做,将来会有很多人力去人工智能范畴内的工作。因为我对整个社会没有太大的了解,很难说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来消耗很多的人力。


提问:我想请问一下您是百度云的数据首席科学家,我们知道像国外有数据挖掘的平台,能够开放一些数据向学生团体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国内我记得阿里也有一个平台,脱敏之后可以开放给大家做一些研究。百度过去一定在搜索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我们在图像识别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想请一下百度在这方面有没有这样公开的数据平台能够提供给我们,向学生做一些研究。


沈志勇:我也是做数据挖掘出来的,这方面的比赛我也在关注。这方面开这样的比赛会有很高的风险。比如数据竞赛非常著名的那个比赛,但它做到后面以后就不敢做了,因为有人虽然是脱敏数据,有人通过里面具体的内容,把很多匿名的ID识别出来了,这是很严重的。还有美国在线也是通过脱敏数据进行比赛,也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往往是一个敏感人把里面的内容识别出来了。有一些情况下跟用户无关的数据,比如对图像数据标注完了以后,大家一起来做一做是可以的,但是百度的数据我个人觉得在搜索数据方面也是很敏感的,我们很难拿出来。现在的数据对外有个输出政策,必须一千个以上的的数据才可以拿出来的,目前为止不是可以把数据拿出来作为竞赛的。


提问:刚才您在讲的时候,讲到数据驱动的时候讲到了互联网+医疗,现在我们做的是医患撮合的事情。之前百度也经历了一次危机公关魏泽西事件,我不知道你们在数据方面做了新的改革和改进呢?能不能给我们简单谈一谈呢?


沈志勇:我们在网上有公开的新闻可以查到,我不会比你知道的更多,你去查一下就知道了。


主持人: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沈总的精彩报告。下面有请天朗控股集团董事长孙茵女士,她报告的题目是“协同育人、放飞梦想”,大家欢迎!


孙茵(天朗控股集团董事长):各位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所以可能在座的有很多是我的学弟和学妹们。今天跟大家的分享是关于协同育人价值的话题。作为人才来讲,对每个企业人才难是伴随企业很难的一个事。人才作为企业来讲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它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起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企业对于关键岗位的人才需求,包括人才和企业发展之间难以匹配的问题,一直都伴随着企业,应该来讲这也是企业长期的痛点。

而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里面,我们也有大量的人才,有很多人员没有很好的找到匹配自己的一些岗位。所以在大学培养的人才和企业所需求的人员之间,这里面有一定的落差,这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教育部也推行了很多育人的新方法,也做了很多教育的改革,包括通过产学的结合来协同育人,做了很多新价值的尝试。把大学培养人才的方法和企业的需求更紧密的结合起来,的的确确这些年有了非常好的发展。接下来我主要结合企业的一些发展和我们做的一些新尝试和大家沟通这个方面的体会。

我本人和我企业创业的简单经历,我们企业是天朗控股集团,在西安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一家企业。我们企业整个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内部称之为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在2001年,从事的行业是房地产,那时候西安大部分的人还是住在大杂院里,我在2000年的时候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去学习考察,去的比较多的是深圳。当时在深圳看到一些好的楼盘,他们的环境比锦绣中华里面的景观很漂亮,这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说人可以住在非常美好像公园一样的环境里,于是那个时候就准备创业,要创办一家公司,要为在很多还住在大杂院的西安人,为他们能够创造出,给他们提供非常好环境的房子。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这种想法还是很简单的,就希望给大家能提供美好的生活。我们从2001年成立公司一直到05年,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当时我们也做了四五个同步的项目,有住宅和商业写字楼等。通过这个阶段的创业,因为我当时整体的理念是希望按照最好的标准来做这家企业,提供最好的产品,所以我们在那个阶段通过这几年的创业,在西安给大家也提供了很多好的产品,迅速在西安积累了非常高的知名度。

第二个阶段,2005年的时候城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候大片城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每个项目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个片区城市的功能非常不足,包括片区里面还有很多的交通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发现一个项目没有办法弥补城市片区存在的问题,于是那时我萌发了第二次创业的想法,希望去做一个区域的开发商,而不是一个项目开发商。我们做了一个区域化的城市改造,和政府一起合作进行了在老城区10平方公里的老工业区改造,在工业区里面怎么样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理,把过去老的仓库、老的工厂外迁到合适的区域里去,同时按照整体的区域如何把配号和城市各个方面的功能进行完善,进行区域化的开发。这个阶段用城际开发的模式,在西安开发了大的城系,也做了十几个开发项目,用了差不多将近五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二次创业。第二次创业从项目的开发商变成了城市区域的开发商。

第三个阶段,2011年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时候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住在好房子里,我们的城市也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但另外一个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在城市的区域里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有产业。城市的发展刚开始就是大家先去住好的房子,又发现住到房子里来了以后,周边的配套作为城市的区域需要整体的提升。再接下来发现很重要的一点在城市的区域里需要有产业,需要有城市的动力。这时候就开始了企业的第三次创业,设置的时间比较长,设置了十年的跨度,我们开始把产业进行融合到整个的城市区域里来。我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形成了企业的12个产业板块,其中有一些文旅、产业、科技、康养、教育等12个专业的产业板块。把独立的12个专业产业板块进行经营,在集团融合起来,开始去做产业的板块。我们在这两年通过产业特色小镇和综合体进行产业化的开发。我们通过不断的转型、不断的升级进行企业更多产业的经营能力,有能力去打造产业的板块,这是企业发展的经历。

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看人才的问题,大家都在讲创新创业,这些年创新创业在中国做的非常好,创业对于人才来讲,创业的比例达到了整个比例的3%,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非常高的毕业了。但是大部分的人才不是去选择创业的,绝大部分的人不是选择自主创业的。我觉得进入企业以后可以有另外一种创业的路径,现在在企业界比较多的,有企业的合伙人,你可能不是选择的自主创业,但当你进入到一个成熟企业的时候,或者相对比较成功企业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基层的员工到达高管,从高管变成这家企业的合伙人。创业的这种路径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比较实用的一条路径。

以我们企业来讲,我们目前也在做合伙人的计划,也会把非常优秀的企业人才跟大家一起,来做为企业的合伙人,把团队的骨干力量作为企业的股东,一起来发展。我们在进入到成熟或者相对比较成功企业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个创新的问题,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目前,在中国非常快的发展过程中,包括国际范围的一次又一次大的创新浪潮下,企业的变化非常大,几乎在我们做企业来讲,三年就是一个时代。当你不去变化、不去创新、不去改变的时候,可能三年你发现你已经被另外一个时代所取代了,这是目前发展的现实状况。对于每一个人才,对于团队的每一个人来讲,尤其是团队的领头人、这些高管来讲,创新的意识、学习的意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这种创新的意识、学习的意识,综合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我们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一些认识。我们在企业里能够有创新意识,能够有不断的学习激情,尤其是有综合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种人才的需求是非常非常高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创新创业的培养,其实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大家刚才一直在讲到一个问题,我考试的成绩和我创业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在大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这是对于一个人一生思维的方式、工作的习惯,这些都奠定了最基础的内容。当我们从大学走出来的时候,当你第一学历本科会成为你一生的通行证,不管是我们做企业还是去政府选择人员的时候,一定会看你的第一学历。因为第一学历基本上奠定了你一个人一生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习惯。我觉得中国的学历教育固然有它的问题,但的的确确对于学生综合的工作能力培养还是有非常大的好处。因为在中国我们目前的企业来讲,强度是非常大的,越大的企业加班越多。有的时候我们在跟更大企业比较的时候,我自己开玩笑说,我真的比不上更大的企业,原因是他们晚上会工作到两点到四点,我们在10点钟以前是要下班的,这是中国企业,尤其在我们所在的行业里,很多的大企业不会12点钟以前下班,这是一个常态。一个非常良好的工作习惯,包括挑战自我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中国的教育我自己认为在我们这么高强度下,这种高歌猛进快速的发展中,其实是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80后到90后开始是独生子女了,正是因为中国这样的教育基础,使得我们的学生很具有克服困难,很有吃苦耐劳,也非常具备执行能力,这点在中国的发展中,在企业的高速发展中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的执行能力,这些很好的执行能力的习惯是从大学开始的,我觉得大学的考试、好的成绩,伴随着你背后一定会有好的学习和工作的习惯,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做企业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人才的情商,就是团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一点是在大学教育里面相对来讲会比较薄弱一点的。但进入到企业的时候,你的团队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以这样的情商到了企业以后会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在用人的时候也会分成两条线,一条是技术线,一条是管理线,作为大部分的企业管理的人才比例会占到80%到90%,纯粹的技术人才比例是很小的。整个人才的情商包括组织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谦让别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大学的教育中也特别希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以后进入企业、进入社会、进入政府各个岗位的时候,能有非常好的与人相处的能力,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在做企业过程中对于人才的立业,包括我们企业也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建立企业的人才梯队,进入企业以后也会建立企业培养的方式。

我们对于产学合作、协同创新育人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我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面正在做的长安梦想小镇的产学研的产业小镇,来谈谈我通过这个小镇,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怎么样能够对育人起到好的作用?长安梦想小镇位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大门的正对面,小镇的范围是六平方公里9000亩地,第一期产业部分是3.6平方公里,对于产业部分的投资是300亿,将打造200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平台。为什么会打造这么大量的产学研平台呢?源于这一块儿地的位置,这个地在我们学校的正对面,而这个区位是西安大学城的核心区,西安大学城在长安的大学城里有37所大学,整个西安市是63到65所大学,所以西安是一个高校聚集区域,而且西安又是研究所聚集的区域,所以西安有着得天独厚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人才也非常丰厚。我们的位置在大学城的核心区,也是西安的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科创大走廊从高新到大学城、到航天、到曲江,我们梦想小镇是在科创大走廊的核心位置,所以这个位置非常适合来做产学研平台的聚集区。

作为我们长安大学城来讲目前有一个短板,我们有这么多的大学,围绕大学怎么做产业的延伸,在这个方面是比较薄弱的。政府也选择了这么大的一块儿地方,跟陕西能源集团一起投了这么大的资金来打造小镇。我们目前200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平台已经具备全球最大的产学研平台聚集区,也是“一带一路”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的高地,同时也希望借助嫁接在学校和市场之间的物理平台,能够尝试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探索一些协同创新育人的好方法。

产学研平台具备四个功能,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产学研平台,有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平台,也有大学和企业合作的平台,同时也有国内的大学和国外的大学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包括了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研究中心、大企业的研发中心、科技型服务公司、科技型技术推广公司以及各种各样的金融公司,包括科技服务公司,所以是一个多层次的产学研平台的聚集区。二是科技和金融的平台。大家很清楚在硅谷有大量的高新企业,美国最集中的风投在这里云集,一定有科技和金融,用金融来推动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这里设置了科技金融的平台,有大量的金融企业、投资公司、投资人、创投等等的聚集体,共同推动整个科技的创新。三是360综合服务平台。为在这里的产学研平台和研究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四是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希望能打造在全球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平台,包括线上和线下的平台,线下有科技交易大厅、学术交流会议中心,以及各个层次展示的平台,在很多的产学研平台会设立展示的空间,希望建设这样一个非常大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希望南有义乌,北有梦想小镇。通过这样一个物理平台,非常好的把学校、市场、企业进行了一个平台的链接,在这个平台上通过老师和企业,包括学生的实习,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共融。有了这样的桥梁和平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实践平台。因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我们也跟各个院进行合作,自己特别希望这个区域很大的部分是母校的延伸,自己开玩笑说,现在的小区是3000亩,希望以后会扩大我们的校区。

这样的产学研平台,位老师、企业、学生之间嫁接了非常好的桥梁,我们做产业转化的时候,把科研成果转化了,老师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企业的理解、对于市场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反过来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实践度方面肯定会有所提高。另外我们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补充也是非常好的途径,学校在全球范围内再去选择一些顶尖的科技人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受到一些制约,如果和学校做的产学研平台,再去吸引这些顶尖人才的时候,相对就会变得比较容易。我们在做企业里面的一些高管,包括从事企业的一些人员,有创业体会和行业体会的人员,也可以成为我们学校的兼职教授,这样对于学校的整个师资力量会是比较大的帮助。

我们产学研的平台上会有很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到这个平台上进行实习,参加课题的研究,我们也会在整个的小镇里搭建一些公共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有更多的机会和实践进行结合,为未来得就业,为未来的创业和发展,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产学研的平台,能帮助到学校整体的创业,加大人才培养和实践的结合,包括加大未来创新和创业,整体来提升这个能力。我们的前期工作基本上快做完了,希望在明年的年底第一期就能够绽放,未来希望这样的平台和学校合作的新平台,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在我们能够更好的把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同时,也能助力到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某些提升,也能够更好的助力到学生来进行创新和创业的发展,希望我们是一座桥梁,能够帮助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共同实现心中的梦想。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进行交流提问。


提问:现在创业非常流行,有大量的人在不断的创业,您是创业过程中的成功者,但是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有梦想也付出了努力,最后却梦想夭折的人。您认为他们欠缺了什么,或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您认为作为创业者,除了努力和机遇还需要什么?


孙茵:其实我自己说实话,我的确很少考虑这个问题,从创业一开始一直往前跑,没有太去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想简单的说,我觉得首先要选对行业,创业的时候刚才李教授说的非常好,要从问题开始,而不是我有一项技能或者某项技术很重要,创业本身是商业上一定要成功的,所以商业模式本身很重要。就是这项技术有没有市场?市场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商业模式对不对?这是创业和技术本身的差异,一定要寻找到相对比较合适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作为创业者能驾驭的,这对成功来讲距离就会缩短一点,这是我的体会。


提问:我想问一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培养哪些特质曲士英“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大潮呢?


孙茵:我刚才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我觉得从人才的角度上,从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去看待,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的意识和综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能跟考试的成功会有差异。二是强调执行力,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有非常大成功的方面,对人的意志和学习习惯、对未来的执行力有非常大的好处,执行力在未来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到企业就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情商,在大学里会相对比较欠缺的,与人合作的能力、谦让别人的能力、包容别人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因为你能包容别人,才能组织别人和领导别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觉得可能跟西安的大学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西安的大学可能更多的是应该给学生一个视野和胆量,西安是特别适合做全球研发中心的城市,我们的科研人才非常好,西安的整个企业界是比较薄弱的。西安的地域文化缺乏胆量和敢于去闯去冒险的精神,这种素质对于西安的大学来讲,我是觉得应该更加强一点,也希望有更多的学弟学妹敢于更加大的胆子、更加释放自己的去做一些事情。


提问:我是一个高校的教师,我想问一下关于互联网,现在大家都提到“互联网+”的问题,“互联网+”与我们的传统专业如何能够衔接起来?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孙茵:因为互联网确实是有趋势,它改变了人和人沟通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改变的时候,又会对我们所有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现在讲的非常多的是共享,会改变人与人合作的方式,通过一种技术的手段,使得人和人的交流交易的方式改变。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是一个趋势。我觉得不管是互联网的企业,不管是高新技术的企业,还是传统的企业,这一点都尤为重要。像我们这个行业是传统行业,但我们对于“互联网+”全面的拥抱。比如做零售体系里,过去零售体系是线下的体验,现在所有的零售体系已经开始颠覆,都在做线上和线下,这种方式是所有企业都不能避免的,我们认为大家都需要去拥抱,而且现在做企业的时候,共享的思维方式,我们都在改变,而且目前企业互相抱团,包括企业和所有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共享的思维方式改变,我觉得也通过思维模式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互联网的方式和思维都应该是所有去拥抱的方式。


主持人:下面有请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于信先生,他报告的题目是“互联网+单车,改变最后一公里出行”。大家欢迎!


于信(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亲爱的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ofo小黄车的创始人,很高兴能够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跟大家做一个简短的分享。因为ofo参加了去年的“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作为这个大赛的新生参与者,在今年又回到这个地方,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我觉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今天报告会的主题是协同育人报告会,我昨天晚上才第一次看到同事帮我准备的PPT,似乎跟协同育人的关系不是特别大。我争取尽量跳脱出PPT,多讲一些故事,能够让大家听的轻松一些。ofo小黄车将在9月25号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做2018年度的校园宣讲会,如果即将要找工作的同学或者身边即将有找工作的同学,可以帮我们宣传宣传,到时候来听这场宣讲会。我是直接负责宣讲会的合伙人之一,因为25号我临时有个任务要到美国出差,所以非常遗憾,在宣讲会上我们的大数据总监、软件产品总监都会亲自到这边来,给大家做公司的介绍,如果是找工作不容错过。广告时间到此结束。

首先要提的是ofo小黄车发展得益于国家的“互联网+”战略和创新创业环境,去年我们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参加了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去年这个时候公司只有200个人,今年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现在公司全部全职员工加起来超过3300人,一年扩大了16倍左右,还不算是地面一线帮我们运营调度车辆的师傅,如果算上他们大概是两万人左右。应该说现在对于创业公司,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大环境。我们今年4月份也给教育部的陈部长写过一封信,出乎意料的陈部长给我们回了一封信,在收到回信的时候我们大受鼓舞,陈部长在信中提到国家非常支持年轻人的创业,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努力。这封信也给我们非常大的激励。因为在2017年4月,陈部长回信的这段时间,我们在市场上也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公司迅速的扩张,也面临一定的管理压力。在4月份的时候公司1200人左右,到今天是3300人,可能也就不到半年的时间增加了2000多人。

我们五个联合创始人在2014年的时候ofo公司成立,我们五个人都是自行车爱好者,应该说成立这家公司源于对自行车的喜爱,中间的是我们CEO旁边四个人跟他们的认识方式都不一样。最左边的是公司负责整个硬件研发和物流供应链方面,他是西安人,他跟CEO是室友。左边第二位是考古文博学院的,他经常说如果我不创业就去挖墓了,感谢创业挽救了我。他们两个在本科刚刚入学的第一个礼拜就加入了自行车协会,第一周周末自行车协会组织所有的新社团团员到北京郊区凤凰岭的地方骑行拉练,第一天晚上一行30多个人所有人的帐篷都非常好,唯独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帐篷漏雨,于是他们两个人背靠背坐在草地上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从帐篷里出来就变成了非常亲朋的朋友。右边的第一位是我,右边第二位是我们另外一个创始人。

刚才李教授提到了一种人,在别人都考100分的时候我只有考7分,我一直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学生,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北大学生。我高考才考了570多分,为什么上了北大呢?是因为我有两个特长,一是短跑特长,100米短跑跑11秒以内,第二个特长是二胡特长,我是搞民乐的。凭借着这两个特长,考文艺特长生报了三个学校,北大、人大和北航,最后只有北大给了我一个优惠的条件,线下50分录取。当时我这样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北京那时候是考前报志愿,我当时想万一我的考分够了,但我的志愿上没有写北大就很后悔,为了不让自己做后悔的事情,我依然决然第一志愿填了北大,第二志愿空着没有填,第一志愿填着在广西北海的一所学校,这个学校现在已经都没有了。当然最后我很幸运比北大的录取分数线高了3分。那时候北大招办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你得分数不错够线了,现在有四个专业,考古专业、哲学专业、社会学习、信息管理系,我说前三个我都不感兴趣,我只对后面感兴趣,虽然我也不知道信息管理系是做什么的。电话里老师说你别激动不是让你选,是我们这四个专业没有招满,你要是服从调剂,在这四个专业里面调剂我就录你,否则你就去第二志愿吧。我说第二志愿我没有填,我就服从调剂吧。所以我非常感谢这个老师,最后随了我的心愿把我分配到了这个专业。

我本科属于不好好学习的类型,本科绝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学生会工作,从我入学第一天开始到宿舍了,有一个大二的学长第一天晚上到我宿舍来,说你们自我介绍一下,他说我是学生会的,你们谁想跟我干学生会,我们班16个男生中只有我一个人举手了,所以大学四年我都在北大的学生会里面服务。当然有得有失,失去的是一部分学习的时间,得到的是我认识了后来的创业合伙人。本科过去了,在本科即将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原来是一个抱有一定政治抱负的青年,在北大做学生会多少会有一些梦想从政,参加国考当公务员这样的想法,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从政总不能说一个本科生就去从政,以后晋升的时候别人是硕士博士,根本就没有自己什么事了。于是就决定考研,那时候我们有集中保研的方式,一种是学术直保,这种我根本不敢想,因为我当时非常稳定的排在倒数第二的成绩。第二是支教保研,你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一年可以保送研究生。还有是当两年辅导员保研。当时我觉得支教保研很酷,于是报名进行支教,当时一堆考试下来考试了第28名,而只录取27名,我没有考上很失落,出成绩那天下午在学校体育馆的台阶上坐了一下午,觉得人生前途无望了。后来说不行我就试试学术保研吧,凭着我倒数第二名的成绩,我很感谢我本科的班主任,他跟我说于信你没有问题,学校给你推荐资格,你可以去其他学院里考试,只要你考上了有别的学院愿意接收你,就可以保研到那个院系。于是我就报了三个学院,信息管理系、政府关系学院、教育学院,报教育学院所有人的起点是一样的。后来发现这次考试不是只有北大的人去考,别的学校的人也可以去考,和我一起考试的都是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人跟我一起考试,我说这怎么办?于是考试之前头一天晚上在网上找了十篇教授的论文,花一晚上看完。第二天去考试,很幸运当时考试三道题是有连贯性的,一是所在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二是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三是你觉得应该怎么解决?我说这是我昨天看到的论文里面写到的,于是我就写了一个记得贵院的某某教授写过什么,我就把那篇论文默写了一遍。后来我去进行面试,老师说你就是于信,你是笔试的第一名。我于是上到了教育学院,读的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硕士。

这些听起来无论是信息管理系还是高等教育管理这样的专业,跟我后来的创业经历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北大里面教会的是处事的方式、交友的平台。

我们公司在2014年成立的时候,只有左面的那三个人,我是第四个加入的。这是2015年ofo小黄车在北大校园上线共享单车服务。这有个点子是五月份,为什么呢?是因为公司没有钱了,很多同学知道在做共享单车之前ofo是做骑游的,比如20个人一人给我5000块钱,我带大家去青海湖骑行一圈,每个用户负责给钱就可以了,吃住行都不用管,我们平台来负责。这个事也融了一百万人民币,后来就不行了。大家回忆一下2015年上半年在座有炒股的同学或者老师记得,当时是股市的大牛市,在资本非常好的阶段公司融不到钱。于是2015年4月份公司遇到了从成立以来到现在为止最大的危机,账上只有400块钱。没有办法必须要转型,2015年5月份我们想着转型做共享单车。我加入以后三个礼拜听到了戴维和在青海薛宁的一个电话,说我们账上没有钱了,这是我刚刚加入三个礼拜,我当时心里巴凉的,如果你提早告诉我这些可能今天就没有我在这里分享了。

经历了转型,没有钱是一部分,没有钱是外因,因为没钱逼迫公司要转型。当然还有内因,我们的转型也不是一拍脑子就想起来的,经过了几天几夜的思考和讨论,来做共享单车的事情。我后来反思包括在2015年上半年融资的时候,我们交给投资人的第一轮是要融1500万人民币,出让10%的股权。后来慢慢降低标准融300万,但无论怎么样都融不到钱。那时候为什么要融资?就是因为公司没有钱了,另外也觉得身边人都融了A轮或者B轮,而我们融不到钱觉得太没有面子。后来进一步反思,为什么会因为面子去融资?这肯定是不健康的事情。融资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应该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包括在ofo做共享单车以后的几轮融资。2015年上半年股市经历了一个大的牛市以后,在5.18惨案,整个股市二级市场跌停,开始长达三个月的熊市,不停的跌,整个二级市场的溃败影响了一级市场资金,2015年下半年整个资本市场是非常不好的。

而ofo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才刚刚出生,在这样的严冬里面拿到了几轮融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要真正发现你所做的这件事情能够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是不是有钢需?是不是真正的社会痛点?如果真的是你不需要为了面子去融资,也不需要拿着看起来连你自己都不信的商业计划书去找所有的投资人,去一遍一遍的重复讲。

现在ofo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把我们的业务推进到了九个国家,180个城市,有800万辆共享单车,用户是将近1.5亿的用户,每天有2500万次的出行服务。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我们开了一个内部的年会,2017年要实现4个亿的目标,日订单达到1000万单。那时候ofo的订单是不到100万单。后来在春节的时候我们几个人聚在一起,我们定的1000万单的目标想一想有没有可能提前实现?而且不是提前量个月,不是提前一个季度,比如提前半年有没有可能实现?后来我们制定了几个策略,一是快速的连接更多的城市,快速的铺车,快速的占领市场。今年3月17号的时候,日订单率先过了1000万单,提出这个目标的时间只过了两个月零10天。那个时候我们做了一个调查,ofo是第四家日订单超过千万的互联网平台,前面是淘宝、滴滴和美团。淘宝用了八年的时间,淘宝现在平均日订单是6000多万单,但是峰值订单是6.57亿单。滴滴用了三年半的时间,ofo用了一年7个月的时间。而美团过1000万单是2017年的3月19日,用了三年的时间。

我们最终要解决的是真正的社会痛点,做了两年的城市出行服务,确实能够看到共享单车在城市的出行范围内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和交通科学研究院,以及其他的政府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一些数据。以北方为例,地铁+共享单车的模式已经成为最高效的模式,同样的距离步行+地铁需要50分钟的时间,而共享单车+地铁只需要30分钟的时间,效率提高了15%以上。高德地图发布的上半年城市拥堵指数报告里,20个ofo运营的城市,其中有19个拥堵指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北京下降了4.5%。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家公司联合对外发布,国内燃油销量在2017年4月份同比下降7%,环比下降9%。他们认为下降是共享单车的兴起造成的,看到这些报告我们觉得会有一点点的开心,能够真正为社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大家知道ofo在最早期的时候饱受垢病的事情就是智能车锁,负责智能车锁的人就是我,我以高等教育出身的人负责智能车锁,可想而知不是做的特别好,做了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好的结果,但把应该踩的坑都踩了一遍。作为大学生创业,每个人创业的时候都没有从学校毕业,除了ofo以外我没有任何一份工作经历。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做到现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个快速的学习、快速的自我调整一种能力和一种态度。比如说车锁的事情,其实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车锁的重要性,比如做智能车锁的研发,虽然我没有做出来,但是认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当这个事情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必须要有的时候,公司把我替换掉了,让我去做业务了。招了更专业、更有能力的人,比如福特汽车、乐视、华为等大企业,招了很多硬件工程师专心开发智能所的产品,现在的ofo智能锁在行业里面是处在领先地位的。这个开锁率应该是在96.9%,是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虽然去年参赛的时候ofo拿了第三名,看起来是完全格格不入的公司,前面四家都是做硬件的产品,而ofo是做平台的,但我们一直认为我们是科技驱动、数据驱动的公司,非常重视数据、重视科技的发展。有的专家说共享单车是窄带互联网最好的展示场景,我们也积极的推进这个事情。现在我们的NBIoT的车锁已经实现了批产,在后台的起点大数据平台,能够精准的告诉用户停在哪儿,反过来也会随时的告诉我们的运维人员哪里缺车了?通过数据的反馈让运营更加智能化。起点数据平台应用的原理跟谷歌的是同样的原理。

展望未来,我们城市是绿色的城市、智慧的城市,ofo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做到现在才两年多的时间,但是我们从共享单车开始,希望解决的是整个大的智慧出行的场景和领域,四月份时候梳理出来的价值观,希望能够做一家源自中国真正能够影响世界的互联网公司。如果在座的各位有兴趣欢迎大家加入ofo。

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请大家进行交流。


提问: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ofo在第一轮融了4.5亿美金,ofo一年之内融这么多次资是好还是坏呢?如果想做E轮,未来得发展业务方向还是围绕共享单车,还是有新的方向。


于信:我们在媒体端发布的E轮融资是7亿美元,已经发布了。所以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总的融资金额超过10轮,总金额是13.5亿美元。我拆解一下你的问题,一是怎么做到的,二是好不好?怎么做到的?融资不是为了面子,不是为了融资而融资,更多的是为了业务的发展,如果你真正找到发展方向非常好、前景非常大的领域,甚至是一个很小的点,可能是不愁融资的。现在ofo不谦虚的说一句,如果想融还可以融的更多,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所以看到了现在媒体上这样的数据。最关键是你做的事情,是不是真正有发展前景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公司只有没有钱的情况下会死,融钱肯定是越多越好,有更多的钱就能保证你公司晚一天死。融这么多钱更多的是所谓的创始团队或者自己公司的人,是不是对公司还有实际的控制,这一点请放心,我们一直对公司有非常强的控制力。


提问:大学生毕业以后开始创业,没有任何的经验,也没有运营过一个公司,你们在创办公司并且发展的这么快,五个合伙人的分工是怎么样的?有没有碰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影响到公司的整个运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于信:我们的分工变了很多次,我曾经负责智能的研发做的不是特别好,2016年5月份除了戴维以外的四个合伙人都下到大区去,我到了广州,每个人负责一个大区的业务运营,实际去管业务。在华南大区当时还在做高校,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我去谈的,去进行资源投放。后来10月份我负责了海外业务的拓展,当然也比较辛苦,我今年上半年总共飞行里程超过30万公里,围着地球飞来飞去。分工一直在变。但毕业之后开始创业,有没有自己能力跟不上的时候,影响公司的时候,我换一个方式回答你,公司的成长速度要远远大于每一个人的成长速度,我们每一个人非常有危机感,生怕哪一天自己跟不上掉队了,企业文化里面有一条,对所有的人才抱有非常开放的态度,比如市场营销工作没有任何人有经验,但是业内有干了很多年的老手,非常愿意把他接纳到公司来,跟我们一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好。这也是一种处理的方式。


提问:在最开始听到共享单车出现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问题这应该是对国民素质很大的挑战,所以我非常好奇,最开始ofo小黄车每年的损耗率大概是什么样的?这两年有什么样的变化?贵公司在当时对这种情况有多少心理准备?


于信:最开始创业的时候说到一句话,你不能指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再去开始这次创业,到那个时候要么是别人已经做了,要么你已经饿死了。这个是玩笑话,最开始破坏丢失情况肯定会存在,但从整个趋势上来看是逐渐下降的,而且从现在的比例上看,被破坏和丢失的车辆比例不超过平台上800万辆车的1%,比例也是在一直下降的。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我们的车辆数字曲线是指数曲线,上升速度非常快,前面的车坏了丢了占少数。但总体上来讲,这两年体现在车辆上面的所谓的国民素质,我并不认为是国民素质,只是体现在共享单车上的国民素质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过国家相关政府的一些帮助,越来越多的人爱护这些共享单车,知道共享单车是真正能够带来方便的,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我不应该去破坏它,总的趋势是向好的,也非常开心能够看到这样的事情。总体趋势从第一天到现在应该都是能够在预期的范围内。


提问:ofo现在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乱停乱放,现在托运ofo的工作人员达到了一万多人,这个数量是比较大的,我在北京看到一个托运人员,ofo车上锁的车停放在规定的位置,他用很暴力的方法拖过去的。你对这个乱停乱放有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于信:停放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层面可以指导用户、规范用户甚至约束用户停在合理合法的区域。我们在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开始试行,国外的一些区域从最开始停车这个事情就比国内正式,在国外开始试行。二是要在后台的数据系统能够更精确更及时的告诉一线运维的人员什么时候把堆积的车辆运走到真正需求比较旺盛、供给充足的区域里。


提问:你说的我非常赞成,在西电能不能多投一些小黄,这是很多同学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于信:没有问题,我待会儿打电话。


主持人: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专家表示感谢!


文章来源:中国双创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