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那些年,为求职买下的单

发布时间: 2017-06-02 17:26:11 | 来源: 《中国大学生就业》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黄英,一名法学的研究生,已经毕业两年了,现在一家小型律师事务所做行政助理。说起目前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一天到晚挺闲的,找不到什么存在感。”她知道我从事职业咨询及培训,希望通过我能解决她的求职困惑。毕业两年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再次见了面,我感受到她已经有些焦虑,迷茫、彷徨,甚至埋怨自己,抱怨社会不公。“我怎么那么倒霉,找工作那么不顺利,别的同学一个一个好工作,生活也稳定,真是令人羡慕!”

     其实,我在黄英同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认识她,她当时是学校很大一个社团的负责人,给我的感觉是能力很强,管着200多人的团队,领导能力和执行力都特别出色,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个又一个大型活动,按理说找个好工作是没有问题的。她是从一个三本院校考研到一所985重点高校,而且分数很高,对于学弟学妹们来讲,她的考研成功无疑是一篇经典的屌丝逆袭案例。而如今是怎么了?她告诉我,在求职这两年,投递了大约600多封简历,面试了30多家企业,依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么优秀的一名同学,怎么就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呢?我与她慢慢攀谈起来。

    盲目不定,错失校招

    黄英是2014年民商法专业毕业的,2013年9月,2014届的毕业生就开始浩浩荡荡投入到求职大军中,一大票人穿梭在校园招聘市场“抢饭碗”。黄英也明白法学就业一般是走公检法或者公司法务、律师等,但她觉得做公务员太早过于稳定,于是准备走“律政佳人”这条路。可惜的是,她没有想到律师资格证对于进入律师行业如此重要。在校读书时也没有把司考当一回事,结果拖着到毕业也没过。那一届民商法专业20多人,她成了唯一2个未通过司法考试的毕业生之一。因此,不得不暂时放弃律师或律师助理的想法。于是,她开始寻找公司法务方面的工作。

    当目标遇到现实时,变得不堪一击,她对就业形势的严峻估计不足,加之法学专业毕业生这几年就业面本身较窄,让她在求职时屡屡碰壁。在进入校招时才知道,即使不是法学专业,不是本专业的岗位,招聘单位也会看重是否通过司考,悔之晚矣。参加了不少宣讲会和学校的秋招,但都没有合适工作,看着周围同学一个个拿到offer之后,心里有些着急,奈何没有合适的。在春招4月份的时候她终于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金融投资公司运营岗,一个是高专院校当老师,都与法律不太相关,这与她定的目标相去甚远,于是她拒绝了。后来跟家里商量后决定先不就业,等九月份考完司考再说。

    总结黄英的校园招聘经历,尽管她本身条件不错,能力也不错,但也有几点值得总结:一是对未来没有做详细的规划,准备不足,本专业关键性的考试未通过。她的目标一直在改变,飘忽不定。二是积极性不够,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三是将求职寄希望于一次考试,自动放弃了校园招聘的机会,这可是应届生求职的黄金时期。

    初遇社招,辗转面试

    一晃到了2015年的9月,司法考试的成绩下来了,黄英差4分没有通过当年的考试。她以为自己不能参加校园招聘,于是一头扎进了社会招聘。我们知道,企业招聘根据招聘的渠道分为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种,社会招聘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需要成熟的员工,相对来讲注重工作经验的考察。黄英在各大社会招聘的平台上寻找工作,黄英发现上面的单位比校招差了很多,而且薪酬福利很低。开始投了许多本专业的公司法务,几乎都石沉大海,后来发现是没过司考的原因。看来司法考试已然成了从事法律工作的门槛。她去一些社会上的招聘会,大多需要中专文凭即可,招聘的主要是技工、销售人员等岗位。

    于是她开始转投一些行政岗位,那段时间真是认真去求职,每天睁眼就开电脑投简历,晚上关机前也投简历。后来也不挑工作的好坏了,哪怕只是一个面试的机会,一天赶好几个面试或者一个也没有也是常态。看着这些自己看不上的企业还不要你时,她的内心仿佛受到一万点暴击,烦躁、抑郁、痛苦、期望、失望每天交替着上演,有时候为此整夜地失眠了。

    她应聘过远东集团、碧桂园等企业,30余次的面试遇到了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比如曾经去报考一家建筑技术职业学院的辅导员岗位,因专业不限,报考人数特别多,报名就达到700人,结果考了第7名,面试录取前6名,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又去社保局下面的事业单位应聘,岗位需求3人,笔试倒是过了,但是因为应聘单位太多,来不及对社保局的业务进行熟悉,导致面试的一些问题答不上来。还有一次去应聘消防队的行政岗位,其实只要中专就可以,但因为有编制,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前去面试的有70多人,结果被刷。后来问面试官的理由是“学历太高,不知道能否留得住。”甚至还在求职过程面试了一家骗子公司。

    总结黄英的社会招聘求职,坎坷不断。其实在第二年9月,黄英不应该把求职的主要精力放到社会招聘,又是一拨校招季,她仍然可以以应届生的身份去参加校园招聘。如果以社会招聘的形式应聘完全没有优势。后来求职心态出了问题,病急乱投医。什么单位都去,什么岗位都投,成了无头苍蝇。她将自己定位在做行政,反而没有了竞争力,很多文科毕业的学生一说找工作就是做行政,实际是对自己定位也不准的,做哪一类行政,具体到哪一个岗位,具体能做哪些事情,求职时最关键是要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炼并表现出来。

    初入职场,适应障碍

    终于到了11月,经过2个月的努力,黄英终于应聘了一家国有企业下属公司做行政。初入职场,她干得小心翼翼,特别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奇怪的是,这家公司对新人没有针对性培训,她感觉每天都很闲,找不到事情做。慢慢地,她发现性格开朗的自己变得不会做事、甚至不会说话,很多时候不会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跟不上同事们的节奏,行事作风也难以认同。后来莫名其妙的被同事打了一次小报告,让领导有了不好的印象,加上一直没有具体的事情做,就在试用期满之后被毫无征兆地炒了鱿鱼。

    2016年3月,经过老师的推荐,黄英到了一家创业园区做企业服务工作。其实在里面还不错,同事之间很合拍,每天很充实,领导也很重视,每次开会总会征询她的意见和想法,觉得自己的价值展现出来了。尽管做得不错,但在黄英心中,想从事法律工作的愿望还未放弃,司法考试还没有通过,企业服务的岗位工作量还是比较饱和,不利于他准备司法考试。她希望通过司法考试之后,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待1-2年,积累经验,往律师或法务方面发展。三个月后,经过再三思虑,她毅然辞职了。为了养活自己,黄英又开始在一家小型律师事务所做行政,想先接触这个行业,慢慢学习实务,经过实习期,拿到执业证,就是一位“律政佳人”了。

    总结黄英的这几段经历,几乎在1年时间换了3个工作,3个月一换,其实,我们有时候讲“滚石不生苔,换行不发财。”这对应届生来讲尤其重要,你需要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岗位沉淀下去,才能真正学习到东西。同时,在“定位-分析-匹配-执行-调适”的求职五件事模型中,她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有待加强,尽管在学校是不错的,但社会和学校之间、专业和职业之间总有一些不一样,职场不比单纯的同学关系,里面存在利益关联,处理起来相对复杂,这对于初出茅庐的黄英来讲还需要继续学习。

    认清自己,坚定不移

    黄英说“很多时候,她会怀疑自己,在内心反复的问自己到底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以后的规划是怎样?”但是很多时候被现实一步一步给逼上了梁山。再问到她的计划时,她准备继续在司考的路上走下去,往自己专业的路上走下去。我看到她坚毅的眼色和准备好大战一场的准备。她也认为,其实在求职的过程中,每个人会面临不同的情况。初出社会,总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难题。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她还有很多时间,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也正是有了这些过程才能看清自己。在总结这曲折的求职经历,她归结为三点:一是定位不足,没有计划。二是信息搜集筛选能力不足。三是运气不好。我只是听她默默地讲了很多,并没有干预她的想法。希望她能够在9月份的司考中获得不错的成绩,走上自己所为喜欢的的道路。

    其实,黄英的经历是典型的应届生求职失败的案例,表现为目标不明确、常换工作、执拗于一些单纯的想法。黄英的一些想法和经历或多或少出现在一些应届生身上。同一届毕业的学生为什么3年后或多或少有些差距,必有原因的。《求职需干五件事》这本书提出,求职是定位、分析、匹配、执行、调适的过程。黄英的经历仿佛在五个环节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尤其在定位方面比较混乱,就业准备不够充分,求职能力也有待加强,调适方面也需提高,适应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急需提高。求职是一门科学,更是艺术。(文/重庆大学 王麒凯 王秀丽

文章来源: 《中国大学生就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