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谢伯阳:创新创业 需要长远规划

发布时间: 2017-05-03 16:52:05 | 来源: 中国双创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中国网:亲爱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昆泰酒店全国两会驻地现场,我是中国网中国网王晓霞,我们将要采访到的是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谢伯阳,谢主席,您好!
    谢伯阳:您好!
    中国网:两会期间,我们也发现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话题又成为热点话题,您2016年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一轮改革的红利”,对于这句话 我们该怎样解读呢?
    谢伯阳:我们看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的推进我们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我们这届政府在改革方面很大力度的一个推动。因为现在我们大量的就业人口,年轻人现在开始进入就业的年龄。他们现在走上了一种自助创业和创新的一种新的就业模式,这个是我们看到的新的情况。这个新情况和我们新时期的党和政府的改革措施有直接的关系。一是政府大力推进“双创”,在上市制度改革上面,在税收的优惠方面,这些政策对“双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网: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经历了几次创业潮,包括80后的个体户的创业潮,90后的学习份子下海的热潮,包括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您觉得双创热潮和前两次的创业阶段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和特点呢?
    谢伯阳:这次创业应该说现在的年轻人在互联网新的业态下的创业,这是一个重大的鲜明的特点。以前的创业是在一种买方经济的条件下,那时候创业是生产出来就有人要,不怕没有人买。但是现在我们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买方经济,大家买东西是很挑剔的。商品非常丰富,买什么都有,而且选择性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比以前的创业就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也可以算是一种新的挑战。没有真正好的东西是很难有市场的,而且在现在的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现在新的创业者、创新者大部分都是在互联网的领域在自主创新,自主创业。他们的产品和他们的服务有很多的创新性,是带着互联网翅膀的创新。

http://www.naddc.org.cn/uploads/allimg/170314/1-1F314143021S3.JPG

    中国网:我们也发现在教育领域很多企业涉入进来,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问题,他们创业进来之后,可能没有找到一个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这样企业在初创阶段就会面临有很多的艰难,可能刚开始就要面临创业生存的危机,对此,您怎么看?
    谢伯阳:教育是一个国家永恒不衰的主题。咱们国家的教育可以说有很多的成绩,很大的成就,但是大家的意见也很多,在教育当中也确实有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有需要大力提高就业人口的知识水平、知识技能。在这种时候,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现在既有挑战,也有很多发展的余地,也需要创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法人们越来越觉得不满足,对新的就业来说,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内容也都需要有新的改进。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在自己发展以后也进入教育领域,也是看到了教育领域对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看到了它的市场所在,看到了它的需要,但是在当中我觉得教育也不能轻易的进入,因为教育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投入,特别是需要做一个长远规划的时间,一个教育企业,或者是一个学校,搞一个教育事业不能只考虑眼前,或者是短期的利益,一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项目。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在介入教育领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长远的规划,把这件事情想透才能进入,这样进入教育领域才能对我们教育事业有所贡献。
   中国网:您刚刚也提到,互联网很多企业是带着“互联网+”的基因进入开始创业的,那么“互联网+”将给教育带来什么?
   谢伯阳:互联网的教育我觉的就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一定会发生很多让人不可思议的变化,会带来很多很多新的方式,新的教育模式。大家现在在家里可以选择很多的教育课程,很多教育企业如不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开展自己的教育实践,我觉得肯定是跟不上形势的。所以在教育方面,互联网是教育一个极大的加速器。
   中国网: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经济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变化中,请问您政治是否也进行了改革,是否与经济可以相匹配呢?
   谢伯阳:政治体制的改革一直是稳步地、有计划地在推进,我觉得政治体制改革在去年中央出台的一个文件,就是保护产权的意见,我认为这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里面的一个非常坚实和有利的一步。它会极大的促进我们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促进他们把企业做的更大,把事业做的更好,给他们以很大的信心。
   中国网:感谢谢主席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谢伯阳:不客气。

文章来源: 中国双创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