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开发区走出融合发展新路

发布时间: 2017-04-21 15:25:03 | 来源: 新华社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近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产业园区国际高层峰会上,国内一些开发区出现的“融合施政”新现象引发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第一个新现象是优惠政策吸引与软环境营造并重。今年初,四个“黄金10条”让广州开发区成为舆论的焦点。这四个文件分别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入手,加大对入驻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发区面临着发展瓶颈,没有大的投入,就不可能有新一轮的优势聚集。”广州开发区政研室主任陈永品说。

与此同时,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的软环境营造也成为广州开发区关注的重点。近两年,广州开发区共取消、合并行政审批事项57项,该区还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审批事项归口到单一部门。“将多部门会商简化为一个部门内部的协调,采用合并、并联和信任审批等方式,再造流程,极大地提升行政审批的效率。”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郑勇说。

第二个新现象是政府引领与市场主导共生。近期,广州开发区与百济神州公司宣布,百济神州(香港)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直属企业广州凯得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在广州建设先进的商业化生物制剂工厂,直接投资总额高达22亿元。

据统计,近年广州凯得系统入股企业136家,控股和实际控制企业达15家。“开发区要甩开传统的‘房东’‘地主’身份,不仅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规划者、引领者,而且要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者。”广州凯得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福华说。

在广州开发区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伙人关系的同时,市场化因素在这个开发区也日益重要。目前,广州开发区内的大量孵化器正由政府兴办转变为行业内龙头企业兴办,产业园区内“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

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汤恩说,在不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广州开发区的孵化器面积五年增加了1.5倍,在园企业数量翻了一番。

如何看待这种“施政融合”?一些专家认为,广州开发区出现的动向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探路。优惠政策与软环境、政府引领与市场主导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矛盾,开发区必须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闯出一条新路来。

“开发区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郑国认为,过去,大量开发区以投资推动为主,这只是开发区生命周期的一个过渡阶段。今后,开发区将从增加投资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进入到创新主导阶段,实现综合竞争力的全方位提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现。”陈永品说。

“在特定历史阶段,坚持市场方向大前提,坚持‘十八般武艺齐上’,才能开创发展新局面。”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亚伟说。

在巨大的“红利效应”下,仅2017年第一季度,广州开发区就迎来了雪松控股、阿里健康、中铝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采购中心,瑞松科技、发那科、巨轮股份等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也纷纷加盟。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新兴产业园区也已显现类似的“融合路向”。在论坛上,深圳湾创业广场运营方、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华本表示,与以前的产业园区不同的是,深圳湾创业广场的运营方与入驻企业并非“出租与承租”的关系,而是“领投与跟投”的投资合作关系,技术与风险资本的结合,成为新兴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

王华本说,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路,已经从单纯提供产业发展空间、引进成熟企业,转变为打造产业生态、培育未来企业,通过国资企业、基金等平台进行合作投资,伴随着孵化机构和在孵企业共同成长。

“一条新的产业园区发展道路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成型。”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随着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创新、绿色、集约与智慧将成为园区发展的主旋律。(记者 蔡国兆 陈宇轩)

文章来源: 新华社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