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一路向北

发布时间: 2017-03-02 16:22:28 | 来源: 《中国大学生就业》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谁的青春不迷茫

 有人说,中国大学生上大学前都有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进大学后都没有目标了。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程江对此认为,大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问题,确实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大学之前,不光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在方向上都高度一致——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大学后,家长和学生在经历了长期的压力后都松了一口气。但这是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很多学生因为失去目标而开始虚度年华,令人痛心。

“我们用十二年抓分数,一天定终生。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调查数据:90%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各地大学讲课时,我不止一次听到同学说:老师,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一位重点中学校长不无感慨的表示。

诡异的是,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选修课,可是,大学生们似乎不是很感兴趣,有的到了大三大四甚至连就业指导中心的门在哪都不知道。

在生涯专家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中,15岁至24岁是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15岁至17岁的试探期,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18岁至21岁的过渡期,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22岁至24岁的试验并稍作承诺期,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遗憾的是,在舒伯所描述的职业试探期也就是高中阶段,我们所有的时间都被上课、作业和考试占据,周末和寒暑假也不例外,我们没有开展试探,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做出一般性选择,自然也就不能在过渡期也就是大学阶段将其转化专为特定的选择。

更严重的问题是,按照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学阶段正是青春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性而克服同一性混乱。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每个人都需要回答: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由于所有时间精力都用在学业上,没有对人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时间,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有效引导,没有参与职业体验的阅历,导致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停滞,大家带着困惑进入大学,也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和责任留给了大学。一次讲座上,一位23岁的直博生问主讲嘉宾: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遗憾的是,大学考核教师更多看论文数量与质量、课题多少与大小,学生生涯发展与人格健全似乎只是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几个人的事情。日前聆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演讲,他高调呼吁“大学为学生”的办学理念,我相信绝不是无病呻吟空穴来风,而是切中时弊振聋发聩之声。他认为:教书育人、研究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都是大学使命的组成部分。中国教育界的现实情况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下,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教师和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更容易获得优先考虑,而学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视。加上高校扩招、校区扩建,不少大学本科低年级或者本科四年全部在新校区,远离教师家庭生活主要区域,教师有事才到学校,同学课后难以找到老师。有大学毕业生坦言,大学里辅导员都没见过几次。

从中学到大学,生涯规划这一重要但似乎不那么急迫的第二象限任务就一次次被更紧迫的任务替代,被边缘化。

跳出教育看教育,这个问题还带有时代的烙印。计划经济时代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方向:服从分配。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找不到方向的很重要原因是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选择。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浮躁的时代,一夜暴富功成名就吸引我们的眼球增加我们的焦虑让我们更加找不到北。

大学生找不到方向,谁之过?你我都有责任。教师,教的不是书,而是人。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传道授业解惑,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工作。但是,同学,这首先是你自己的事。你如果自己不想站起来,没人能够帮到你。

 找啊找啊找朋友

 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熊福林先生曾经担任过所在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大学生如何在多次尝试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他的建议是在确保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找一些机会去了解社会,尝试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具体方法有:偶像法,关系法,实践法。偶像法就是找到自己所学专业或非专业领域的偶像,能够设法去了解其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看看与自己的兴趣、特长是否相吻合,是否能像自己的偶像一样在该方向做出成绩和贡献。关系法就是通过自己亲朋戚友的一些关系,找到可以近距离观察或实习的机会,以寻求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实践法就是利用各种机会,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实践的单位及岗位,并全心投入其中,以尝试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同时他提醒:一个大学生要明白在大学学习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可以在社会上做一些实习和兼职,但千万不能做“兼职学生”。认真完成学业,同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成长,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人才,今后的职业发展,就不必过分担心。同学切记:只要自己是人才,不怕世界没舞台。

笔者聆听北京大学陈春花教授演讲时鼓励大学生多尝试身边的各种机会。她说,不做怎么知道行不行?作为无线电专业的学生,她在大学期间创立原创诗社、出版杂志;大学毕业时为了留校改行去教哲学8年,在得到学校和同学认可后她又尝试去教管理,当EMBA学生挑战她只会说不会做时,她尝试去做管理:担任一家大型企业总裁。在成功实现预期目标后她再次华丽转身,回到学校做一名专职教师。不断的尝试让她走出了自己的路。在她看来,电子专业让她思维严谨缜密,哲学专业让她具有高度和宽度能够辩证地看问题,这一切为她去研究和从事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有句话:做不好还做不坏?去做就好了。

其实寻找方向还有一个捷径,就是去蹭课,可以去蹭别的专业别的学院的课,也可以去蹭外校的课。正如所在学校图书馆里的每本书都是学生的书,学校里每一个老师、每一个专业都是自己的资源。同学切记:你首先是某某大学的学生,不是某某学院某某专业的学生。另外,外校的课堂也是你的课堂。笔者曾多次去北大清华蹭课,也遇到不少外校同学去蹭课。当初乔布斯因为在大学学不到东西不愿浪费父母积蓄退学后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去艺术系蹭课,日后成功开发出苹果电脑精美字体的灵感即源于此。成都肯贝尔职业经理人学校校长熊洪凯先生大学学的是工科,他找到旁边重庆大学全部的课程表,到处蹭课。后来偶然听了《市场营销》迷上了这一专业,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一边蹭课,一边打工实践。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经理人。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经理秦莉女士本科学的是电子计算机,工作后考上管理学研究生。她说,大学生面临着人生中职业的第一个关口,难免会有一些彷徨不知所措的情况。我建议同学们不妨从增加自己的职业经历,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来入手。大学校园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坊、社团活动、实习机会等等,建议大学生多多参与这样的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职场,也许只是管中窥豹,但是这样的机会,将帮助你增加对不同职业的认识,同时也会建立一些人脉关系,为未来的求职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除了参与“实战”来积累经验外,强烈建议同学们多读书,尤其是人物传记,这也是一扇了解未知世界的窗户。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男怕入错行”这样的情况在当下并不是一语成籖的定式。我身边的朋友中,有本科读生物学的大律师,有英语专业的电脑工程师,还有光电子的人力资源培训师……多去尝试,多去经历,不要怕冷眼和失败……直到找到自己最爱的行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样的人生旅途才不至于无聊乏味。

原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任占忠主任提出目标适应力理论。他认为,目标包括志、向、点三部分。志就是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浙江大学校园里面有一块石碑,铭刻着80年前竺可桢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其实我们每位大学生都应该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是做一个为所谓成功不择手段的人,还是一个有原则受人尊重的人;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立足本职岗位服务社会的人。

向就是发展方向。笔者建构了一个红黑黄三色模型:红就是当公务员,如果前面的志想清楚了,那当公务员就不是混日子,而是如何利用体制内的力量去服务民生;黑就是去大学或科研院所搞研究,志在为人类贡献新的知识或者探索未知世界;黄就是到企业或者创业,志在利用所学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点就是起点。如果想当公务员,那你就得开始准备考公务员;如果是搞研究,那你得做好考研考博的准备;如果是到企业,那你最好利用寒暑假和平时多到相关行业去兼职或实习,积累相关工作经历。

 一江春水向东流

 即使在大学时代找到的职业方向,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在这个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时代,在此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更开放更从容。驾驭变化,与变化同行,抓住变化带来的机遇。

上海创业专修学院董事长彭家辉先生是一名物理学硕士,曾梦想赴美深造成为物理学家。但金融危机爆发使他不能指望美国大学奖学金,面对生活在农村的年迈父母,他觉得应该承担更大的家庭责任,放弃读博开始创业。治学带给他的严谨、韧性、责任心、品质感让他度过了艰难的创业初期,实现了阶段性成功,让他有机会帮助自己和别人实现更多的梦想。

国家电网宜兴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朱庆连提醒我们:一心想找到自己的方向,很容易迷失在选择方向的过程中,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就我的经历而言,起始是方向选择了我,只是想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工作两年之后有了对自己未来的思考,我选择的发展方向是做一个搞技术的专家,只是想做精技术。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走上了行政管理的岗位,慢慢自己也适应了这个方向,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千万不要做党务管理。后来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走上了党务管理的岗位,慢慢自己又适应了这个方向。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个方向始终没变,就是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精做细做出效果做出感觉做到极致做到大家的认可做出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追求。如果现在让我思考我的方向就是不选择方向,而是选择一份价值,任何方向我都会去适应,关键是要创造价值。其实人做任何事都是方向,做任何事用的理念,思维和方法都是一样的,不管什么方向都能创造价值的。顺势而为就是我对方向选择的建议,在这个方向上找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让这个价值最大化。

国外有间隔年,大学毕业后不急着工作,去做公益或者去远行,让自己与这个世界有更亲密的接触,更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对于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同学,这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当你向着或近或远的一个目标前行,走着走着,更大的视野、更丰富的风景会出现在地平线上。也许,正如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方向是走出来的,不是找出来的。(北京家和业咨询有限公司生涯规划顾问 张晓农

 

文章来源: 《中国大学生就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