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创新发展,河南经济彰显“科技范”

发布时间: 2017-02-22 10:27:40 | 来源: 中国双创在线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河南省统计局近日公布,2016年河南省GDP增长8.1%。不仅达到了河南省政府提出的8%预期目标,也高出全国6.7%平均增长水平1.4个百分点,增速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另据河南省工信委近日透露,20171月河南经济开门红,装备、食品、汽车制造、新型材料及电子制造等五大产业好于预期。

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这得益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有所提高,蓄势崛起态势进一步强化。”有学者分析认为,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是引起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的根本原因之一。

创新发展让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

去年3月,河南省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提出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攀升,开展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工厂、智能制造车间,阔步迈向制造业强省。

作为世界最大的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中信重工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来实现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去年生产消防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2000多台,产销两旺。中信重工所在地洛阳,目前也成为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市684家装备制造企业中,90%都在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寻求突破。

政策导向带动了河南省智能制造模式的渗透。去年全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速达到10.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9%,工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正在加快。

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城市化中期以后,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城市主导产业。去年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9.3%,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三次产业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梯次演进,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已成不争的事实。

大力培育企业创新能力

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把创新发展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创新发展的旗帜下,他们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2016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5%,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7.5个百分点。

去年527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揭牌,河南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主旋律。郑、洛、新也成为中原发展的“创新之核”。紧接着,针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省政府出台了30条求新务实的先行先试政策。这些政策更是成了创新发展的“催化剂”。2017年春节过后,省委即于29日召开高规格的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会。而在会议前后,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马不停蹄地深入三地高新技术企业考察,摸清家底,共商推进措施。

在人人拥有手机的时代,河南生产的苹果手机,目前已占全球的60%,不仅为河南带来了进出口增长,更吸引相关智能制造配套及同类产品落户河南,实现了从一个“苹果”到一片“果园”的演变。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业产值占全省的70.2%。郑州、鹤壁、信阳、洛阳、南阳等多地都正在形成手机产业集聚区,河南正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河南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智能手机、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在去年的产量分别增长29.1%38.0%8.6%30.7%30.0%

217日召开的河南省科技工作会议,就《河南省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行动计划》征求与会代表意见。今后5年,将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使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500家;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左右。

互联网催生新业态

在新业态方面,互联网相关行业高速增长。去年“双十一”电商促销中,河南在天猫的总成交额达到43.47亿元,苏宁易购在河南的订单量实现247%高增长;全省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65%,在线医疗、在线约车、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加速成长。

河南的保税备货模式目前已经推广至全国。目前,在河南保税集团,入驻聚美优品,小红书,唯品会等知名电商企业119家,催生了86家河南本土O2O电商平台,全年进出境商品6000万包,居全国第一,货值近6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

依托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发展打通的空中丝绸之路、中欧班列连起的陆上丝绸之路,乘着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东风,河南E贸易爆发式增长。去年全省进出口总值4714.7亿元,跨入全国前十。跨境电商更是异军突起,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0033亿元,增长30%

更健康、更有质量、更有活力,已经成为河南经济的“新气质”。踏着2017年新春的脚步,中原大地的经济发展将愈发呈现“科技范”!

 

文章来源: 中国双创在线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