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 2017-01-09 18:04:05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已到了一个非常时期,供给侧出现了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是粮食过剩,另外一方面却是优质的农产品数量严重短缺。如何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农产品供给?牛鼻子就是通过绿色化的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品质,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要从单纯追求数量增产的温饱型生产方式,过渡到对品质、安全、健康与生态环保等要求比较多的小康型农业生产方式,以满足我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不仅仅需要在农业结构上进行调整,还需要生产方式的转换,更需要从源头到流通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塑。

一、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六大措施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下六大措施来保证:

第一,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怎么才能把农业结构的调好、调顺、调优呢?要注意大农业与小农业的协调。

从大农业来讲,有食物供给、资源环境的供给,生态的供给,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土地都用来生产实物。像北京郊区的很多土地都种上树了,这就是农业的多功能性:一是满足食物需求,二是也提供良好生态环境、资源环境,这就是大农业。

从小农业来说,有种植业,养殖业,有肉蛋奶,也有其他的蔬菜水果。过去我国的农业比较强调种植业,但以后应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要肉蛋奶,甚至渔业协调发展。因为人类吃了很多蛋白、鱼之后,对粮食的消耗就少多了。这些结构的调,就是要改变过去一头独大的种植业占核心比重。未来像玉米,国家计划要调减五千万亩,可以通过发展优质牧草来做饲料,因为玉米的供求已经发生了失衡。

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现在整个农业的结构是满足温饱水平的,也就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最大量生产作为目标的,但是现在中国已经有3亿人进入小康阶段了。小康阶段人对食物的需求变了,对优质的、安全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更加的关心,所以怎么生产满足这些人的需求?要把农产品的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点就特别的重要。

第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我们知道整个中国原来说有18亿亩耕地,现在新的普查有20亿亩,但是我国有两亿多小农户,平均每户不到10亩地,这个规模很小。另外还有2.7亿人到城市打工,所以怎么来解决好中国的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像农村就是在农忙的时候忙一点,但是农闲的时候,比如每年10月份农民把麦子种好之后,到第二年收麦子之前,基本上大半年时间没有什么事干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现在还好,农民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机会,所以通过农业的规模经营,一方面规模经营可以生产一些优质的东西、标准化的东西;另外能够满足城市市场的需要。我国过去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规模太小,农民在家里面靠种这点地收入很低,所以以后怎么能够把规模增加起来,今年国家已经出台了土地三权分置文件,也就是为未来的农业土地的流转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第三,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重点建设好优质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般情况下农业发展有一个规律,一些地区可能就专门适合于某一种产品,所以在这个地方把某一类产品生产好。比如像大米,在东北只能种一季,因为它生产一季,东北黑土地,土质比较好,所以东北的大米特别受欢迎,这几年东北的大米价格很好,而且产量也不错,这就是特色的、优质的农产品。像新疆生产的棉花,因为它的光照特别长,它的棉花纤维很长,所以新疆的棉花很受欢迎。还有新疆的葡萄干、大枣,这几年发展很快,因为它的光照很充足。这都是优势农产品,你不能在新疆什么都搞,把几个优势的、有特色的、需求很大的发展起来。国家强调的就是农业优质区,比如山东寿光蔬菜,成为国家蔬菜产区,这些是农业发展的规律要求。

农业发展规律是从最初的日本提出的一村一品开始,到现在的一镇一业、一乡一业,甚至一县一业,都是通过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提高特色,提高优势产业带,通过规模优势为农业的提质增效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粮食生产功能区,我国的粮食主要集中在河南、黑龙江,这是两个粮食生产大省,其它也有,但是相对少一点。要通过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质供养区,提升质量。

第四,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因为农业提质增效必须要靠创新,创新才能够促进,通过新品种、新的栽培技术,新的一些方法,使农产品生产大幅度的增加。

比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的西瓜只有一种,现在西瓜各种各样的,你要大的有大的西瓜,要小的有小的西瓜,要籽的有籽的西瓜,要无籽的有无籽的西瓜,还有往上长的西瓜,地上爬的西瓜,各种各样的西瓜都有,这就是科技育种的力量。这样育种的力量,因为新的育种技术,在旧的基础上通过一种创新来发展新的技术。就像过去的打电话到现在用的智能手机,也是一个科技的变化。同样的道理,农业也是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完成的,这些技术创新要通过不断的引进技术,要不断的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国的农业科技人员基本上是在国有的研究机构,体制活力不足,国家这几年出台了很多政策,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科技成果和一线的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农业的提质增效必须要靠科技,科技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把这些科技成果跟一线生产力相结合,也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

第五,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中国从前年开始提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在日韩实际上90年代已经提出来了,东亚小农的规模都很小,过去主要集中在生产上,但是从田头到餐桌实际上链很长,在这个链里面生产是最弱的,所以在整个产业链中收益率也是最低的。

比如蔬菜,很可能种菜的农民只拿到整个产业链收益的20%不到,也可能只15%左右,甚至更低,为了提高农民收入,现在提出来要全产业链,农民不但进行生产,通过农民联合起来搞合作社,既搞加工,又搞流通,也搞销售,品牌,这样来打造一个全产业链,从田头到餐桌都是一个合作社内部做的话,80%的利润都可以留在农村内部了;第二对消费者也是一个好事,过去消费者不知道农产品是谁生产的,生产者不知道消费者是谁,这样来说导致了巨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食品安全出现了问题之后,不知道谁生产的。国家怎么打造的从田头到餐桌。比如销售的人知道谁生产的,这样产品质量就能够得到保证,消费者如果吃你这个食品出现问题了,也可以进行追诉。

如何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去年发改委和农业部都有相对应的文件出台了,这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也可以叫做全产业链,也可以叫三产融合,或者叫产业化,都可以,反正整体来讲,就是希望通过做全产业链,做大品牌,然后来提高农民增收,对生产者、消费者都是有益的。

第六,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

绿色生产方式应该有很多的含义,过去可能生产的时候用了太多的化肥农药,也可能在一些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农田继续生产,或者有一些已经生态环境特别不好的。 中央提出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希望能够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不适合于生产的,或者生产有负作用的必须要退下来。尤其像华北这些地方,节水农业要放在战略上来抓,华北这些地下水超采特别严重,井越打越深,所以经常出现废弃井小孩掉进去了,出现了问题,怎么提高节水的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关键在于完善体制创新机制

为了保证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我们提出了“三改革、两创新”。

第一,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和收储制度改革。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粮食出现三量齐增,就是现在的粮食库存还是很大的压力,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通过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和收储机制的改革,这应该是过去前几年一直在试点,在新疆棉花的试点的推进,在东北进行大豆的改革,小麦和水稻的改革还没有大幅度的推开。农产品价格的改革主要的背景就是全球的粮价跌了70%,凸现出我们国家的粮价比国际上高太多了,后来大量的便宜粮食进口进来,导致我们国家整个粮食库存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市场机制的改革,通过去库存,比如可以把这些库存的玉米转化为生物燃料乙醇,通过这些机制的改革,使我们国家的农产品的价格以后让市场发挥主导的作用。但是这个改革的阵痛很大,因为现在又出现了比如玉米的价格跌到6、7毛,甚至5、6毛钱,5、6毛钱如果是农民自己种地还有一些收益,如果是种粮大户,因为他每亩地还要付别人的租金,种粮大户就处在亏损状态了。最近看到一些调研报告,东北一些种粮大户租别人地的开始纷纷的退地,这个现象对国家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是一个挑战。怎么才能在农产品结构价格改革中能够避免这些阵痛,让这些生产经营者不至于出现问题,在农产品价格改革确实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

第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也是这几年中央强调的。比如贵州的六盘水,提出三变,通过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使农民分散的资源利用起来,这是很好的改革。农村目前拥有很大的资源,仅宅基地就2.5亿亩,如果把这些农村的宅基地盘活的话,对提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有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农村产权改革中央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希望各个基层能够根据本地的条件进行创新。

第三,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过去的财政投入主要就是碎片化,或者是条条框框太多,或者是上面是千根线,下面是一根针,所以撒胡椒面比较严重,有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贵州,贫困地区希望把这些财政资金打包使用,通过财政资金,让一些贫困村集体,或者贫困的农民也能够有一些持股,把财政资金转为他们的股金,来吸收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这也属于一种创新。

还有两个创新,一个是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因为现在农民享受贷款待遇的还是特别少,像城市居民买房子都可以拿到贷款,但是农村居民的建房基本上大部分都没有贷款,种粮大户搞农业经营更没有贷款。近年国家进行的经营承包权的抵押,宅基地的抵押,农村生产性建设用地的抵押权的文件试点已经展开了,未来通过这些政策在全国试点的增加,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让大量的农村能够享受到贷款的待遇。

确实农村金融的铺开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现在土地经营权的抵押,因为经营权是一种负债,银行部门的抵押很谨慎,万一农民还不上之后,银行无法进行变现,因为村庄的土地是细碎的,村庄的土地想转租出去,目前市场很不完善,可能很难转手出去。

宅基地也是一样,如果农民宅基地付不了款,怎么才能够变现?现在国家规定宅基地只能在本村的内部来流转,本村内部的每户都有宅基地,所以村庄内部可能流转不了,宅基地抵押风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各个地方现在通过地方政府建立一些担保基金,万一出现了各种违约还款政府通过这样的担保基金来弥补这个缺口,这个做法在违约率比较低的情况下还是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如果违约率高,这可能也有一些风险。

第二个创新是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新机制,去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个引导农民创业创新两创的文件,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这个有很大的潜力,目前我国现在大概统计有300多万农民回乡创业了,这些人在城市已经打工了之后有一些见识,知道城市的需要,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根据本地的情况,发展电子商务,对农村来说潜力很大,把很多成本大大的节约下来。

原来我研究的一些超级村庄,就是很多上亿元的村庄,你会发现他的创始人早期基本都是城市打过工的人,有经营能力,回到家乡去的之后,就把家乡建设起来了,所以我想国务院这个文件,也是通过国家性的政策鼓励这些人回乡创业,对我们国家农业农村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所以从这方面讲,这三个改革和两个创新是很有价值的。

最后,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偏,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这就是未来也结构性改革方向不能出错,首先国家强调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不能遇到供给侧结构改革调结构,把粮食都建大棚了,建温室了,搞旅游观光农业了,这显然不行,那些农业是要在非耕地上,在确保耕地的基础上,在这个大框架下再去做这些东西。另外要搞规模生产了,就把农民的地拿过来了,这样会出现农村不稳定问题。所以粮食生产的能力不能降低,就是整个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还要继续提升,在量的基础上质提升,不能把量搞下来,把质提上去了,双升。所以整个国家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些原则性的方向不能够犯。

2016年国家三农工作的稳步推进,尤其是扶贫工作1000万脱贫,提前目标实现,三千万亩的结构调整也进展的很顺利,因为提出的5年要调整5000万亩,现在一年可能有时候就几千万亩了,在这个基础上,中央的2017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个改革主体是从过去单纯量的基础上要向质的方向变化,为了保证那个变化,实际上对调整的方向、调整的结构、调整的手段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详细的布置,在这个基础上,农业发展预计对未来业态和新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文章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