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柏林打造欧洲“创业之都”

发布时间: 2017-01-09 17:51:35 | 来源: 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德国首都柏林火车南站附近的一栋办公楼里,一位胡子拉碴、身穿圆领衫的男子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新发明:巴掌大小的一块六角形芯片板,可让小学生们在动手玩的同时掌握电脑基础知识。这个名叫“克利俄佩”的微型电脑已获得德国联邦政府250万欧元的资助。不过“克利俄佩”的成功并非仅凭创业者一己之力。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这个10多人的团队一直“寄居”在柏林施莱西尔电气有限公司的办公楼里,并得到了施莱西尔电气的技术扶持。

施莱西尔电气的主营业务和创业无关。这家有70年历史的公司业务涉及工业自动化、继电器、精密机床、机器人等领域。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以及西门子等行业巨头的冲击下,该公司一度濒临破产,雇员从全盛期的600人降到数十人。前几年新管理层就任后决定改革,创业扶持和“工业4.0”订制服务成为新的业务方向。公司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设施和技术服务,目前已有10多家创业企业入驻。

类似的创业孵化器在柏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统计显示,2015年欧洲创业投资共118亿欧元,德国以31亿欧元的金额超过英国和法国,位居第一。按城市划分,柏林吸引到21亿欧元风险投资,远多于伦敦、斯德哥尔摩和巴黎。安永咨询公司的报告认为,从全球范围看,创业投资都呈增加之势,这主要是因为利率维持在低位、市场不确定性加剧,投资人的兴趣转向充满活力而潜在回报率高的创新企业。

1/10城市人口从事文化艺术相关职业

柏林作为“创业之都”在欧洲独具优势。首先,房租和物业成本低。冷战期间大批企业撤离柏林,使这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和生活成本长期处在低水平。即便国际金融危机后德国房价持续上涨,从欧洲总体看,这里的生活成本依旧有吸引力。

其次,国际化程度高。柏林前市长克劳斯·沃维雷特提出“柏林穷,但性感”的口号,强调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柏林发展的抓手,大力吸引年轻人到柏林工作和生活。现在,柏林从事文化艺术相关的人口已接近城市人口的1/10,6700多家设计公司落户柏林,每天有1500多场文化活动在此举行。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新创业相互促进。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开设或扩大在柏林的分公司。去年,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宣布,在未来三年向柏林投资5亿美元,参与智慧城市战略研发。谷歌、微软、IBM和拜耳、德国电信等都在柏林成立了创新孵化中心。

第三,柏林拥有吸引创新企业的人才和技术环境。据统计,2015年德国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支出达到624亿欧元,比前一年高出9.5%,创历史纪录。研发人员的数量也创造了纪录。全日制工作的企业研发人员达到41.6万人,同比增长11.9%。在各联邦州中,柏林的研发和学术人才密度高居首位。对技术和人才的重视使德国成为备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公布的数据,2015年外商来德落户项目达1912个,比2014年增长了近60%。外商对德投资达62亿欧元,为德国创造了至少3万个工作岗位。其中来自中国的绿地投资项目有260个,在所有投资国中位居第一。

“中国是未来最重要的创新市场和创新力量”

近两年来,柏林年均增加与技术相关的创业企业2万多家,相当于每20分钟就会成立一家新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中33.7%为外国雇员。不少创业企业从柏林起飞,包括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分享网站之一SoundCloud,脸谱第三大社交游戏厂商Wooga,全球科学家和研究者的社交平台ResearchGate,在线平台Rocket Internet(RI)等。

旨在吸引投资的机构“柏林伙伴组织”总经理斯特凡·弗兰茨克对本报记者表示,英国“脱欧”将进一步加强柏林的欧洲“创业之都”地位,预计未来大批成功企业将移师柏林。他说,“柏林伙伴组织”已帮助5家公司从伦敦迁往柏林,接受了40多次咨询。大部分来咨询的公司都是金融技术和IT领域成立3至5年的创业公司。弗兰茨克强调,柏林并不为初创企业提供税收等“硬优惠”政策,他们所做的是为大众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等。

在柏林的创业大军中不乏中国人身影。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专注于孵化器运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企业动态成长的中国企业。2015年11月该公司成立的太库德国,成为德国第一家独立的中资孵化器,目前已有15家中外初创企业入驻。“互联网+”企业“一道乐”是针对中国游客到欧洲旅游的购物APP,该企业已同欧洲700多家商铺、2500多个品牌建立了联系。从事人工智能的创业团队12Grapes主要利用智能微表情捕捉技术,对面试者进行性格分析,并作出团队适应度评估。该企业正在太库帮助下对中国市场进行分析并寻找客户。太库德国总经理王子表示,太库德国—柏林孵化器将与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华夏幸福紧密协作,致力于成为德国高科技创业者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助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施莱西尔电气总经理彼得·布林克曼对本报记者强调,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中国是未来最重要的创新市场和创新力量。施莱西尔电气已有中国业务,“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将给他们这样的技术企业带来更多机遇。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