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互联网+” 创新IT类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 2017-01-05 13:54:09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在当今万物互联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被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最重要工具、手段和途径,而支撑互联网+基础的技术人才和应用互联网+得心应手的大军,最主要的部分是来自高校培养的IT类专业人才。为此,推进高校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常态,显得尤为迫切。

广西师范学院自1992年开办计算机专业开始,便一直在探索既满足社会需要又适合学生发展潜力层次的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校IT类专业的毕业生除了不足十分之一的学生继续深造读研以外,绝大多数同学本科毕业就走向社会。为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广西师范学院探索培养模式的基本立足点。多年来的探索,经过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基于双创能力为导向,以“产学研用”为切入点,“三个课堂为一体,多维平台联动”的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IT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获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服务的实践成效。

改革实践

一、厘清行业需求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建设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立足于当前和未来我国IT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经过两次优化和修订,形成了以“产学研用”为切入点,以夯实基础、强化应用、对接行业、提高素质、注重创新、激励个性、体现特点为基石,以IT专业基础理论为依托,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能创新,可创业,高素质”为特色,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善于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型IT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批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IT人才。

根据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基本特征和社会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IT人才的培养需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实践能力,能够在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为社会贡献和转化创新成果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构建三个课堂为一体,多维平台联动”的教学方法体系

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实施了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课程优化与创新教学改革、多维融合的高素质IT人才培养平台构建。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中,我们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主流思想,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四种能力”的培养上,重构和优化了我院信息技术类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其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软件工程专业核心、应用开发与前沿等3个层次的课程群。其中,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群,涵盖计算机数学基础、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系统软件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课程;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涵盖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工程新技术等方面的核心课程;应用开发与前沿课程群,涵盖系统软件类、互联网应用类、移动应用类、嵌入式系统类、前沿理论与技术类等课程,以及依托学院学科优势的相关跨专业类课程,同时结合企业应用需求设置可动态调整的相关选修课程。

(二)开展有效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研究与应用支架式教学法、有效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破解传统课堂教学的难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对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法的探究与运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学习和竞争力;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和MOOC在线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

在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大力改进以往单纯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如,对高级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的课程考核舍弃了笔试而直接引入了ACM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平台,组织课程组的教师创建题库,采用实时定时上机考试的办法进行考核;对数据结构与算法等4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合,对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网页设计等6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采用理论考试+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答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大力创造条件推行“5R”实训 +半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创建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两个一工程”实训、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校外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从课堂内的实验、课程设计和针对性训练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两个一工程”实训、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再扩展到校外基地实习,以此统筹构建该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完善其课程教学体系,搭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质量,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IT人才的需求。

(四)构建多维融合的特色应用创新型拔尖IT人才培养平台

为了营造良好的特色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典范作用与对其它学生的激励和影响作用,我院在2011年底开始构建多维融合的特色应用创新型拔尖IT人才培养平台实施了培优拔尖,逐层影响的工作,包括:(1)构建了以科技项目驱动、以“名师”为纽带的智能信息处理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培养应用创新型拔尖信息技术人才;(2)基于学科优势创建了卓越软件工程师实验班,培养应用创新型卓越软件工程人才;(3)构建了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其它校园文化活动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平台,培养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4)积极探究与实践多维培优拔尖平台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实践与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和激情,激励和影响其它同学,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五)建设和应用校本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

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应用领域广等的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类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需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获取、学习和应用大量信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能力。这个目标的培养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获取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院构建优秀的丰富的动态在线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集成和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对学生进行立体化培养和个性化的能力拓展培养,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院2014年初投入大量经费、组织了一批IT专业教学骨干和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在创造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掌握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和范例教学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校本特色的IT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旨在构建以网络为基础、以资源为核心、以应用为目标、以服务为特征的校本特色的IT专业教育教学精品资源库,为培养特色应用创新型信息类专业人才提供充沛的教学资源,并有效使用于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包括:(1)研究与设计了教育教学精品资源库平台,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提供支持;(2)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的教学视频库、教案和课件库、题库、教学案例库等;(3)构建了IT类相关课程的慕课和微课精品资源库;(4)构建了IT专业的实习资源库;(5)构建了以课程教学资源库基点的在线互动课程教学平台;(6)构建了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算法源码和案例教学特色资源库;(7)大力鼓励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校本特色IT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成,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间的优势互补,不但为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可以为师生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平台支持。

三、构建了新型校企合作培养特色IT人才的机制

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产生于企业应用和服务于社会。所以,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IT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道路。信息技术学科离开了IT企业的校企合作注定失败的,就像鱼离开了水。

为了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我院自2005年以来就一直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探索与实践。经过了多年实践,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对接南宁高技术开发区IT企业并兼顾泛北部湾经济区的IT企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开发战略,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合作形式,形成校、企、区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师资进修、项目合作、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与和南宁、北海等多个城市的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北京超图软件、深圳金正集团、深圳杰士安科技、广西桂能软件、广西德意数码等著名的省内外IT大企业开展的深入的、灵活的、共赢的“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了四大方面的具体实践工作,包括:(1)确定了校企合作培养IT人才的教学方案。对接的各高新技术园区和企业,学院与企业共同构建适应行业需求、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共赢式的人才培养方式,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理论教学大纲、理论实践教学、校内实验、课程培训、综合实习、校外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扥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2)确定了校企合作培养IT人才的重点特色方向。对接高新技术园区和企业,重点发展本学院的擅长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等专业方向,形成符合本学院发展的特色校企合作专业格局;(3)通过“送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校企合作机制,逐步建成了一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应用型创新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了应用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教学师资匮乏的难题。“送出去”是学院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参加专题技术培训,进行研发岗位随岗学习和顶岗工作,积累应用型实践和工程经验。“引进来”是学院从软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4)成立了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学校不定期与合作的各高新技术园区及企业的共同探讨和协调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收获硕果

历经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8年的实践与总结,硕果累累,出版了《地方高校双创型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著作1部,获广西精品课程3门,编写出版教材5部,在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发表系列教研论文50多篇,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50多项、省级奖70多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国家级20多项、省部级近50项;学生(参与)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5篇,学生(参与)开发的软件系统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专利近30项;校企合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培育了一批批能够为广西信息技术产业和广西教育服务的优秀IT类专业人才。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广西师范学院在创新应用型IT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将继续与时俱进,通过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模式的相融合,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更多更优秀的IT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