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高校创新创业 沈阳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发布时间: 2017-01-05 13:27:26 | 来源: 沈阳网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在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市委教科工委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认真落实全会各项工作部署,积极发挥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带领沈阳高校大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筹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不断集聚创新创业资源,为沈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输出。

  沈阳是高等教育大市,集聚重要人才、科研、信息、文化等创新创业资源,是打造完备优质的要素环境,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托。市委教科工委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在沈阳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育创客校园文化,完善空间基地建设,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积极释放高校创新创造活力,使高校成为沈阳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供给基地。

  增强高素质人才供给

  培育创新型城市建设生力军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需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市委教科工委大力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求各高校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活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把创新创业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创业生力军队伍,为打造要素完备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人才支撑。各高校按照要求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围绕沈阳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三高”都市农业需要,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以高校优势学科群精准对接城市现代产业群,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养高素质“即插式”人才。大力加强实践教育环节,探索实施“基地班”“企业班”等校企联合培养、教学与产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端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目前,沈阳高校有创新创业专职教师256人,兼职教师1504人,校外指导教师940人,累计建设创新创业类课程603门,总学时5242学时。近三年来,沈阳高校大学生获得国家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重要奖项1797项。沈阳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留沈就业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逐渐增高,高校已成为沈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沈阳高校涌现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得主沈阳农业大学孙丽金,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强”沈阳工程学院张文刚,沈阳高校电商联盟创始人沈阳建筑大学徐君等一批创新创业大学生代表。

  建设高层次人才智库

  释放高校创新创业智慧流

  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需要一流的智力支撑。高等学校具有人才资源集中、学科门类齐集、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天然智库。

  市委教科工委积极推进高校创新人才智库建设,引导高校智库围绕沈阳市重大战略发展规划、重大产业体系改革和重大项目论证,提供客观、科学的咨询建议,发挥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作用。各高校按照沈阳市实施“盛京人才”战略部署,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发展、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积极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在整个东北地区呈现人才外流的趋势下,沈阳高校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磁场效应,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目前,沈阳高校有“两院”院士12人、长江学者33人,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近百人。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94个。这些高校智库资源,在沈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舆论引领、人文交流和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东北大学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成立“东北振兴研究院”,努力破解“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困”。

  沈阳大学建立幸福城市研究中心、生产力研究中心和消费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开放式科研机构,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提交调研报告和研究成果,有效发挥了高校外脑智库作用。沈阳建筑大学主持的《关于辽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核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沈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多项决策咨询课题被纳入2016年度沈阳市科技创新智库。

  近年来,沈阳高校专家智库为城市发展建设建言献策3600余条,撰写咨询建议类调研报告1200余篇,千余名专家学者活跃在沈阳城市建设各个领域。近期,市委提出的《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更是在高校广大师生的中引起高度关注,市委教科工委认真组织高校师生结合城市发展和高校工作实际,积极围绕战略规划献计献策,提出了一大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锻造城市创新驱动加速器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产教融合,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加快释放创新创业资源,助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力举措。

  市委教科工委坚持开展服务高校科学发展,服务城市创新驱动的“双服务”工作,积极搭建重大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平台、举办高校优势资源发布、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服务月、遴选发布高校服务社会十大贡献项目等,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推动实施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2127项,实现产值80亿元,转化科技成果442项,预计产值超过50亿元。各高校聚焦城市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强化智能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通用航空、现代建筑等领域科技创新,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链条,让创新成果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使高校成为催化城市产业技术变革、实现创新驱动的加速器。

  东北大学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发展道路,依托东北大学科研力量建设的东软大数据中心、健康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成为引领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沈阳农业大学在沈阳辽中等地设立院士工作站,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沈阳化工大学牵头成立“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联盟”科研平台,助力沈阳化工产业升级改造。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发挥学校通用航空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优势,与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等机构,共建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研发通用航空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服务辽沈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沈阳大学紧密结合沈阳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为老工业基地向“中国制造2025”转型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尖端、系统完善的支撑服务平台。沈阳工程学院与驻区政府签订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协议,实现了区、校双方在人才培养、产学合作、项目合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创建校地创新梦工厂

  高校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创客空间和创新基地不仅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场所,更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核心功能区,是创新创业项目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梦工厂,也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市委教科工委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空间基地建设作为整合高校创新资源,释放创新要素,推进校企、校地、校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组织开展沈阳高校创新创业空间基地建设调研互检,评选表彰优秀创客空间,举办基地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有效发挥了优秀创客空间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各高校积极按照要素齐全、功能完备、专业高效和崇尚创新的要求,加强空间基地场地、人员、资金投入和文化建设。在空间基地建设定位上,坚持紧密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在运营管理上,积极吸引企业、社会资本和管理模式等参与空间运营,在基地项目的孵化上,强化校企、校地创新实践深度互动、创新成果深度转化。

  东北大学发挥新老校区紧邻沈阳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和三好双创大街区位优势,打造“前孵化器”+“后梦工厂”的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模式。沈阳工业大学联合沈阳鼓风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共建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沈阳农业大学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资源共建综合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紧密围绕沈阳电子商务服务优势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集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实训及实体创业于一体的“3X+”创新创业工场,孵化出维文云商平台、makemechic跨境电商网站等多个学生创业项目。

  目前,沈阳高校已经建成规范化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6个,使用面积8.1万平方米,在孵创新创业项目720个,在孵企业255个,已经孵化成功并完成注册的企业204个。

  涵育创新文化

  打造城市创新文化辐射源

  创新创业文化是城市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打造温馨包容、充满活力的社会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不仅是创新人才、科研资源的聚集地,更是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源头。

  市委教科工委高度重视高校创新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高校大力培育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崇尚创造、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着力提升大学文化的创新特质,引导高校将创新文化基因注入城市发展肌体,引领带动城市创新发展。市委教科工委会同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等部门,组织高校创新创业大学生代表和全市各行业创新创业精英,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进典型事迹巡讲活动,强化校园创新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举办“创新中国·创业沈阳”主题征文和书画摄影大赛、“创享青春”创业故事分享演讲大赛、“与振兴同行”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近城市,发现城市创新创造之美,营造创业光荣的价值导向和良好氛围。各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支持“创业联盟”“创新创业协会”等创客类社团的发展。积极与各类企业联合开展项目路演、“创业英雄会”“创意集市”等活动,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支持校园“草根创业族”。

  目前,沈阳高校有各类创新创业团队920个,每年开展校内外创客文化活动2500多项。沈阳药科大学创新创业活动周吸引众多企业家走进校园作报告、中国医科大学“医路先行”大学生就业创业社团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学习调研、辽宁何氏医学院的“创业微早报”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发布创新创业信息,成为沈阳高校创新文化和城市文化有效互动的品牌项目和标志符号。大学创新文化、创新精神与城市创新文化、创业精神相互牵引、砥砺同行、共生共荣的文化共生模式逐渐生成。

文章来源: 沈阳网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