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上海各区科创建设持续推进

发布时间: 2017-01-05 11:15:01 | 来源: 东方网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记者近日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获悉,2016年,上海各区县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出不少颇具特色的亮点。浦东张江科学城规划初步完成,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落户静安。

  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是响应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战略的重要区域。新区作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重点聚焦张江科学城建设,现已初步完成了张江科学城的规划,引进了“阿里云+”创客天地、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器等一批境内外知名孵化器,CMO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

  杨浦区秉承大学小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将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相融合、创业创新街区构建与老厂房转型升级相结合,积极打造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基本布局,科技创新进入产出期。

  闵行区充分发挥紫竹高新区民营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市、区、企六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有序推进紫竹创新创业走廊、紫竹科创小镇、园区创新发展,不断吸引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孵化器、风险投资及高科技研发企业入驻。推动了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青浦区逐步打破政府建设的单一格局,加快吸引民营企业、园区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到众创空间建设,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行业领域特色化、园区运营专业化的格局。

  松江区聚焦科创要素供给,通过政府与开发区的合作,积极实施“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战略,依托漕河泾松江新兴产业园、临港松江科技城,塑造了科技创新的“新桥模式”。创新资源方面,与松江大学城对接深化双创活跃区规划,引进一批创新平台。嘉定区围绕四大产业集群,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器、互联网金融、高端医疗器械设备等“四新经济”产业创新基地成为全市首批试点,设立了“科技创新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推进现代化科技城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

  虹口区将北部13平方公里确定为科创中心建设重要功能区,吸引国内外风投机构加盟上海风险投资中心,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促进人才、项目与创新资本的对接;推进创新创业服务驿站建设,设立“虹口区科技创新创业e路通”微信公众服务号,打造15分钟“双创”服务圈,不断提升网格化、全覆盖、零距离服务企业的能力。黄浦区加快整合现有园区楼宇资源,强化创新载体供应,聚焦研发创意、生活服务、社区服务等,积极推广众创众包,并借助金融企业集聚的优势,支持企业、企业家发起设立公益性创业基金、天使投资等,通过网络平台、线下社区、公益组织等途径指导帮扶大众创业。

  静安区着力优化众创空间,推进“静安区众创空间联盟”建设,引进了全球联合办公鼻祖WeWork公司、澳大利亚全球创新项目,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正式落户,并依托市北高新大数据、云计算基地与英特尔科研创新相结合,建设市北高新-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徐汇区着力打造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重点企业对接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国际交流,加强与世界知名园区合作,带动产业集群式创新发展,信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奉贤区突出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全面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建设,东方美谷产业集聚初见成效。长宁区加强企业精准服务,加快政策落地,铺设覆盖长宁东、中、西地区的政策宣传网络,在主要园区和众创空间举办双创活动,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同时,努力提升企业知晓度和政策的可获得感。

  崇明区根据世界级生态岛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内生创新动力,建立博士农场,聚焦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高效种养、农业设施与装备、智慧农业等五大领域,探索发展机制,加快提升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山区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建设枫泾科创小镇、金山众创庄园等一批创新空间,组织现代农业技术和项目路演对接,举办国际研讨会和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宝山区以打造“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为对接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统筹规划吴淞工业园的更新改造,重点围绕“一带、三线、五园”发展布局,与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成功签约合作,与上海大学共同推进环上大科技创新圈建设,新建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着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向企业开放,增强了资源共享和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普陀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并购金融研究院,推动华师大科技园重点发展“互联网+”及教育信息化产业;与同济大学共建桃浦创新创业园,明确高铁轨交、生命健康等产业方向;与国评中心合力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与电科所等科研院所共同引进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

文章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