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深圳跻身全球“创客之都”

发布时间: 2017-01-04 15:51:49 |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组织开展的“2016年深圳十件大事”评选活动中,深圳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草根创新”“全民创新”的新趋势,搭建全球创客交流合作平台,全国双创活动周的成功举办引起全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获得各界一致积极评价,因此入选“十件大事”。

在全国双创周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大篇幅、长时段进行报道。舆论认为,这意味着深圳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多年后,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开始真正走向“深圳创造”,跻身世界“创新”名城行列。

双创周成果丰硕

2016年10月12日-18日,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移师深圳举办。全球数十位创新创业领域的嘉宾、32位“创响中国”活动代表、250位创业代表参加,活动周展现全国各地实现新经济快速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的大好局面。

双创周大众曝光度、民众关注度、政府支持力度都前所未有,并结出了丰硕果实。据双创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主会场累计参观总人数超过50万人次,参与的创新企业超过200家,

各类科技成果展品超过400项,涉及全国26个省市区,意向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双创周的热度折射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成效,2016年前三季度,深圳GDP增长8.7%;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415.94亿元,同比增长11.39%,实现增加值4450.33亿元,同比增长12.75%;PCT国际专利申请累计1.5386万件,同比增长53.57%,占全国的50.97%。

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深圳创新企业让人“脑洞大开”的新产品,在主会场展示。光启科学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旅行者”2号主舱实物;柔宇的全球首创可折叠设计3D头戴影院设备;天鹰兄弟的新型全智能单旋翼无人机和智能无人船;奥比中光利用国际领先的3D体感技术开发的3D试衣间等;怡丰自动化研发的速度最快、最灵活的汽车搬运AGV机器人……

苹果公司在双创周期间宣布要在深圳建立研发中心,至此,苹果、微软、英特尔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将研发中心、实验室布局在深圳,说明深圳的创新环境得到了国际认可。目前,全球五百强在深圳设立总部的数量已突破275家。

深圳正链接全球创新力量。2016年以来,美国苹果华南运营中心、美国高通深圳创新中心、美国微软物联网实验室、美国微软教育产业联盟创新中心、新兴际华国际总部等世界500强项目相继落户我市,跨国企业投资向高端迈进。

事实上,优质产业项目持续落户,让深圳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瑞士ABB新能源和电力保护业务研发制造中心、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肿瘤专家团队、中德微纳米制造创新中心、沈兴集团石墨烯钛合金研发中心、深识全球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优质项目先后落户深圳,有效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市投资推广署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项目的落地积极推动了我市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将对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双创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为促进创客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深圳先后出台了《深圳市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深圳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设立5亿元创客专项资金和3亿元创客基金,从创客空间、创客人才、创客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创客发展。

深圳正成为全球“创客之都”,培育了40家创客服务平台和194家创业孵化载体,打造了柴火空间、创客中心、创客市集等国际化的“众创空间”。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创新载体1487家,经国家、省、市各级认证和资助的孵化载体(包括创客空间和孵化器等)共180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46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000余家。按规划,每年至少还要新增50个创客空间,到2017年底,预计全市创客空间数量将超过300个。

作为创新高地的深圳正成为创新人才的“吸纳池”。目前,我市累计引进“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31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76个、“海归”人才7万多人。2016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逾2500家,累计预计超过8000家。

2016年,“双创”点燃了更多人的热情。自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累计实有商事主体250.29万户(包含分支机构),同比增长27%,增量超过前30年总量,商事主体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按常住人口计算,我市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20户、拥有企业123户,每8个深圳人中就有1个商户,就有1个创业者,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商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深圳商事主体呈“井喷式”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之都。

文章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