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光谷”靠这些实力就能发展成国际中心

发布时间: 2017-01-04 14:23:19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着眼世界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的一项绘制“大脑地图”的专利包在光谷联交所成功挂牌转让,以1000万元成交,实现标底国内最大、个人及团队的分配比例最高全国两个突破;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的“普适性柔洁纺纱技术专利包”使用权,以500万元拍卖给外地一家纺织企业……这样的创新成果,在光谷每天出现。

据统计,光谷新申报知识产权数量,占湖北全省三分之一以上。仅2015年,光谷的专利申请量16000多件,总量超过武汉市一半以上,每年还以接近30%左右的速度增长。

“80后”曾建华是华中科大的一名博士,读博期间,他开始一项叫“基因重组改构的还原酶”研究,随后便申请了专利。博士未毕业,申请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创业基金5万元,加上自己打工积攒的4万元和向亲戚朋友借的10万元,与几名同伴一起筹资创办了华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最近5年,光谷新增2个300亿元企业,1个200亿元企业,5个百亿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83家增加到1063家,进入全国高新区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武汉市一半以上,上市公司占湖北省的三分之一、武汉市的三分之二。

在创新创业领域,光谷的部分领域已成为“中国实力”代表。目前,在光通信、激光、生物质能源等领域涌现一大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已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0多项。

“刚过来工作的时候,高新产业总产值180个亿,财政收入5个亿,现在企业收入过万亿,财政收入300多亿。20多年来,几十倍的增长。”东湖高新区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要军说,光谷是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源泉,钢铁、汽车、材料等领域,需要的高技术支撑都来自光谷,而在光通讯、激光、红外等方面,光谷的水平就是国家最高水平。

争夺未来全球创新话语权

我国正处于迎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战略机遇期。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认为,全球创新中心由欧美向亚太、由大西洋向太平洋扩散的趋势持续发展,未来20年至30年内,北美、东亚、欧盟三个世界科技中心将鼎足而立。

战略机遇期也意味着产业布局调整期。在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分工中,光谷整体上还处于中低端环节,优势产业领域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将直面发达国家的封锁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为光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生存威胁。  

新形势下,光谷依托其人才、资本和产业优势,瞄准新一轮产业布局,抢占全球创新话语权,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产业,以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为战略产业,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产业的“131”多层次产业架构。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光谷集中了98所高校科研院所,智力密集。目前,光谷已有2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6名两院院士、1万多名高层次人才、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6000位博士在东湖高新区企业工作,近5年增加量是前20年总和的2倍。

成果转化要靠资本推动。目前,光谷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超过1000多家,2009年以前只有30多家。特别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境内外上市企业36家,新三板挂牌85家,四板挂牌交易近2000家企业。

“光谷不能止步,要有更高的发展目标。”胡立山说,建立“光谷标准”,掌握高新产业“话语权”,开始成为创新驱动的制高点。

2016年4月23日,光谷在美国硅谷圣荷西市设立了一家“光谷创新中心”。中心负责人阮杰介绍,中心有2600余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美元。除具备普通孵化器的基本功能外,这一离岸创新平台更重要的使命,是成为光谷和硅谷创新创业的互通桥梁。

布局未来发展,光谷全面推进改革试验,提出“自由创新区”建设计划,营造人才自由流动、技术自由转化、资本自由融通的创新生态环境,提出打造创新升级版、产业升级版、城市升级版、服务升级版,扩大创业视野,努力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决定光谷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否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世庭认为,创新和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只有一起发动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光谷正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推动光电子信息、激光、地球空间信息、汽车电子、信息安全等16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以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同时,着眼新兴产业培育,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VR/AR、3D打印、跨境电商等领域实施领先战略。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光谷将培育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新品牌,建成自由创新区,高新区企业总收入突破3万亿元。到2049年,全面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