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量中寻找新动能,这是近日闭幕的江苏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江苏经济工作提出的新理念。
在近几年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稳健”的基调一直在江苏经济工作中一以贯之,从上述会议释放的信息来看,2016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十三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不过,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的矛盾依然突出、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总体偏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也摆在了即将到来的2017年。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做好2017年的经济工作主要从4个方面着手:一是牢牢把握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二是切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以“两聚一高”抓落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四是深入推进在行政审批、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和社保、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改革。
从“存量”中寻找新动能
有学者受访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一直扮演着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角色。
这其中,保持全省的投资在一定的高位运行,是江苏成为“风向标”的重要手段。
今年1-11月,江苏完成投资44540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不过,李强认为,“同样的投入,投得好不好,产出大不同”。
上述会议强调,要着力培育创新型增长点,加快发展动力转换。鉴于投资总量已经很大,关键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2017年,江苏投资的重点将聚焦在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工业技改等领域,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李强指出,培育创新型增长点,既要做大增量,也要优化存量,“存量优化是应有之义”。从大的方面看,就是要引导企业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方向,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着力突破制约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现实而言,江苏产业规模庞大,尤其是传统产业优势非常明显,但产业层次总体上还不高,因此,推动“存量创新”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更容易形成新的增长点,发挥出新的动能,衍生出新的业态。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何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存量中寻找增长新动能,是一个既符合实际又面向未来的正确决策部署,但关键在于“激活民营经济的存量资本新动能”。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在法律上对各类产权平等保护原则,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稳定民营企业家的预期、提高近年来逐步下降的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地方代表团分组会议上获悉,纺织产业近几年的转型是阐述“存量创新”的最好案例。
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辖区内的海澜、阳光都是传统的纺织龙头,但在转型中走了不同的道路,前者侧重于“物流、新型终端产品的研发、销售模式创新”,而后者始终坚持特种用途领域和“布料”的研发,强调无锡自古以来的“布码头”。
张家港市委书记朱立凡表示,张家港传统产业比重比较大,明年的发展中,如何做好存量创新,非常值得思考。张家港最大的企业沙钢集团在“十三五”规划中,一半的投资会用于非钢产业。
真正的新动能来源于真实的市场需求。何雨认为,诸多民营企业的率先探路转型,显示出当前生产过剩的核心症结并不是生产规模问题上,而是在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上。因为,内需结构已从功能型、生存型转向审美型、体验型,作为市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存量新动能培育上,必须顺应消费市场属性变化的大趋势,让生产更加紧密地贴近真实的消费需求场景变化,才能让存量经济焕发新动能。
江苏的“富民”实践
和许多其他省份一样,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和强调也成为江苏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着重点。
江苏是工业大省,产业结构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工业占国民经济份额比重始终稳定在40%以上。2016年以来,江苏多次召开“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会议,出台了诸多措施。
李强表示,江苏发展是从实体经济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的,任何时候,这个立身之本都不能丢。
如何真正做到为实体经济减负?
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降成本包括降要素成本和制度成本两块。通过制度改革,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如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更为关键。
因此,上述会议强调要从“行政审批、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和社保、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深入改革做起,加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强调坚决杜绝“明放暗不放”等现象。
夯实实体经济,终极目标在于富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富民”亦是江苏新任省委书记李强到任后重点强调的理念之一。
有学者分析,在过去几十年江苏和浙江走出的不同发展路径中,江苏的外向型模式创造了一批“富企”,浙江则更侧重“富民”。从产业看,江苏强调大规模、资本密集型,创业少,与浙江的老板经济不同,造成了江苏居民平均收入与发展不同步,经济总量中居民收入含量低。
本次会议强调,增加百姓收入,最大的潜力在创业,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完善创业支持政策,使更多人通过创业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