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发布时间: 2016-12-27 15:36:55 | 来源: 同济大学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近日,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在同济创业谷启动。校党委副书记徐建平、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王磊、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长三角项目负责人)魏延志,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团委相关负责人,来自创业接力基金、乔杰创、干洗客、同臣环保、同济大学科技园的各位嘉宾和各青年创业者们参加本次创新创业联盟启动仪式。
     
徐建平以“淘宝包邮区”这种打趣的说法形容了长三角地区在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紧密联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仅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创新创业更需要“抱团”,更需要“开放”和“共赢”。本次成立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希望号召长三角地区高校、政府、投资人、社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一起共同发展;在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让高校成为凝聚社会创新创业力量的载体;更好地调动政、产、学、研、用等各界力量,形成“大创客”带“小创客”生动局面;为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徐建平也强调,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的启动只是开始;未来,希望联盟能成为大家相互交流、聚集资源、解决问题的共同平台。真正将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做坚固、做踏实、做出效果。
     
王磊发言提到,八年来三省一市推动教育协作深度融合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互补共赢,广泛参与、机制协同,以及可操作、可推广。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应该奔着补短板的思路,从教师、课程、项目运作方式三部分完善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精准度做好创新创业教育,选对的人,选择正确的创新创业切入点;打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在将来有可能有成千上万家的学生创业团队进驻某一两个创业园区,从创业的前中末端提供服务,助力大学生创业团队快速成长。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61227/mn19-fxyyfqs4359452.jpg

      长三角地区交通便捷,相关高校一直以来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济大学邀请长三角高校、政府、社会机构等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成立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旨在有效整合长三角地区政府、企业、社会、高校、资本五要素,优势互补,共促创新创业发展;联盟高校间实现团队互助,提供跨区域服务,共同推动跨区域项目成长,打通联盟内校友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各高校共同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全覆盖、高质量地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注重区域联系、资源互动,建立高校跨区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模式。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的成立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单打独斗的结果,更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见证。众人拾柴火焰高,联盟成立后,将会为推动国家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贡献极大的力量。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61227/Gslm-fxyyfqs4359456.jpg

      为了更真实反映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联盟启动仪式后,同济创业谷创新地利用“直播+弹幕+大选”的方式,模拟国家首脑会议,首次采用辩论形式进行“创业青年说”,各高校社会青年创业者们围绕“校园创新创业应该更关注孵化还是更关注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该不该有一站式服务”“跨区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是否可行”“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资本更重要还是市场更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应该更关注技术还是更关注商业模式”五个辩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创业谷将“大众评审+实时投票+弹幕网络直播”引入“创业青年说”,吸引现场近百位大众评审,进行实时投票,在双方辩论中,通过手中投票器即可助力自己看好的队伍成为“活力辩手”,近千人同时在线观看网络直播。感受长三角各高校创新创业经验、体会创业者创新创业领悟,共享创新创业魅力。
     
“创业青年说”活动中,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资本更重要还是市场更重要的辩论引发了现场评审和广大网友的热议。辩论中同济大学校友、接力基金创始人刘春松代表团队为大家举出“饿了么”和“五分钟”的案例进行对比,前者拿到天使投资后迅速做好app,在资本的推动下做到行业中龙头老大,但是后者因为没有资本的介入而资金链断裂项目难产。对方辩友则提出,创业整个大的局面应该从整体出发,创业的本质是解决市场的痛点。小范围的低层验证以后,如果说市场反馈比较不错,这个时候再去找投资人去驱动将会事半功倍。一网友也弹幕热评“大学生创业首先需要活下来”。
     
同济创业谷将继续进行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和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围绕 “催生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好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好的创新创业服务”的目标,联动长三角地区高校资源,成为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信息交流的有机集散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辐射源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试验田,更好地为同济师生服务,铺平从大学校区到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

a

文章来源: 同济大学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