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航天局:白皮书和中国航天发展有关情况

发布时间: 2016-12-27 14:16:18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国新办《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有关情况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6年12月27日(星期二)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并于当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白皮书和中国航天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主持发布会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及中国航天发展有关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先生,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李国平先生。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袭艳春。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中国政府就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

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走过光辉历程,取得瞩目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加快推进航天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使航天活动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服务和增进人类福祉。

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每五年发表一部航天白皮书,今天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是第四部航天白皮书。白皮书系统介绍了新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充分反映了2011年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工程,以及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阐释了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和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白皮书全文约1.1万字,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语种发表,中文版和英文版已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情况,下面请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先生作介绍。


图为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与媒体朋友见面,感谢大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2016中国的航天》是中国政府发表的第四部航天白皮书,重申了中国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根本宗旨,总结了2011年以来的主要进展,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 

2011以来,中国航天快速发展,成果丰硕,为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增进人类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航天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神舟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突破掌握了载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北斗二号系统全面建成,正式向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全球系统建设加快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6颗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填补国内诸多技术空白。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通信实验等空间科学卫星成功发射,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二是进入空间能力跨越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自2011年以来,截至2016年11月,共实施86次发射,成功率达97.7%。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历时十年完成研制并成功发射,是中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工程,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代表着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成功发射了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小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等,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利用空间能力大幅提升。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初步构建了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三大系统组成的骨干体系。截至目前,中国在轨卫星超过170颗,业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卫星应用系统建设不断加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空间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是国际合作深化拓展。截至目前,中国共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100余项合作协定。中巴地球资源04星成功发射,中法天文、中法海洋、中意电磁监测等卫星研制进展顺利。实现5颗卫星整星出口和在轨交付。积极参与联合国外空委以及CHARTER、IADC等16个国际组织活动,在多边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建设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亚太多任务小卫星星座得到广泛共识。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经中国政府批准,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为根本遵循,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步伐。中国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是:具备自主可控的创新发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学探索研究能力、强大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有效可靠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学高效的现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拥有先进开放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稳定可靠的空间基础设施、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未来五年,我们将统筹科学部署各类航天活动,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重点任务是: 

一是实施航天重大工程,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完成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工程、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新的重大航天工程。 

二是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大力推动航天技术应用。落实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天基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统筹建设。大力推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是加强空间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面向重大科技前沿,遴选并启动实施一批新的空间科学卫星项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天文、空间物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等空间科学研究,力争在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发现,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四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在保障国家投入的同时,完善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等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优势资源、优势力量参与航天发展。加快推动航天立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证航天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积极推进航天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五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增进人类社会福祉。积极参与联合国和相关国际组织活动,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实现空间信息互联互通,服务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亚太多任务小卫星星座建设。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科学、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发射测控等方面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空间商业活动,推动宇航产品“走出去”。 

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中国愿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全球航天事业发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使航天活动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人类。 


图为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李国平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李国平先生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主持人 袭艳春】谢谢吴艳华先生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答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另外,因为我们今天现场有很多外国记者朋友,所以安排了整场发布会英文的同传。下面开始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吴艳华副局长,这次是中国政府发表的第四部航天白皮书,请您介绍一下跟上一部白皮书相比,这部白皮书有什么特点和亮点?谢谢。 

【吴艳华】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政府发表第四部白皮书,意义重大,既体现了与前三部白皮书的继承性和连贯性,也有新的变化和特点。继承性主要反映在,一是重申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一贯宗旨,就是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二是在文章的框架结构上和前三部基本一致,除了前言和结束语以外,正文部分有五章,架构是一样的;三是在航天政策与国际合作政策方面,也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同时也有丰富和完善。 

另外,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次提出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今年中国政府批准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重要指示,为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在第四部白皮书首次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愿景,从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探索能力、人才队伍等十个维度进行了描述。 

第二,对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航天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表述。重大工程方面,将继续实施好已有的四个重大工程,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此外,还将启动一批新的、有影响力的重大工程,以牵引和引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部白皮书也体现了航天转型升级,即在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中国航天要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以前,主要是通过空间技术带动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新时期要充分发挥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两翼的牵引作用,推动空间技术创新发展。 

第三,白皮书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与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未来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提出实施强基工程,提升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如材料、工艺、软件和核心制造装备等方面。提出加快推进以航天立法为核心的航天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中国航天在遵循国际空间相关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的同时,使中国航天事业有序、规范发展。 

第四,提出新时期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概括起来有以下重点:一是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联合国有外空委、外空司等很多机构,中国航天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二是在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多边国际组织方面,加入了CHARTER、IADC等十多个多边组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是由中国牵头发起的,和欧洲航天局,双方也有广泛的合作等。三是深化双边合作,重点体现在重大合作项目的合作和推动上。 

在重大项目方面,一是要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方面与国际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合作。二是以“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为重点,推进有关区域遥感卫星星座合作,完善空间信息走廊建设,特别是与相关国家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实施。三是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要大力推动相关产品、技术服务和相关标准的合作,支持中国企业和机构走出去。谢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刚才发言人提到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请问有没有具体的路线图,还将启动哪些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另外,今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顺利升空。请问中国的重型运载火箭总体安排和目前的进展如何?谢谢。 

【吴艳华】中国航天创建60年来,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和种类齐全的产品体系,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航天大国。 

今年是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迈入一个新的甲子,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指示,为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刚才也介绍到,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体现在十个维度,可归纳为提升六个能力,还包括先进开放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健全稳定可靠的空间基础设施、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总体的愿景是通过“十三五”的建设和发展,要把航天重大工程和部署的各项任务完成好,并通过实施强基工程,解决和克服影响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再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建立比较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这也是中国政府正式发布的未来十年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的重点任务,未来十年预计将发射约100颗卫星,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也为全人类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总体目标就是到2030年左右,中国航天要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未来航天发展的重大工程和亮点,白皮书里有详细表述。概括来说有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政府今年1月份正式批准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深空探测将由月球迈向更深远的宇宙,这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我们将抓紧开展论证,此外,关于深空探测未来十年、十五年的有关规划,我也借这个机会向媒体朋友作一个简单介绍。 

未来的深空探测工程还将实施四次重大任务,一是2020年左右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按照一步实现绕落巡开展火星探测。二是实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进行火星表面采样返回,开展火星构造、物质成份、火星环境等科学分析与研究。三是进行一次小行星探测,四是规划一次木星和行星的探测。 

第二个重大任务,就是正在启动的下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攻关,拟命名为“长征九号”。目前正在开展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作为新的重大工程启动实施。航天有一句话,发展航天火箭先行,发展火箭动力先行,因此首先要开展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攻关,为工程实施创造条件。初步计划重型运载火箭的首飞时间是2030年左右,还需要根据攻关情况和未来重大工程的实施情况来确定最后的时间。 

第三个重大工程,就是已经列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重大科技工程。就是要通过市场化、商业化、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完善高轨通信卫星和低轨移动通信卫星,与地面移动光纤系统进行天地互联互通,建设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系统。建成以后,将在全球任何地点没有通信传输障碍,既能够做到实时的互联互通,而且真正按照通信行业5G发展方向,能够与之同步。 

第四个重大任务是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目前许多高价值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轨期间也会有故障的时候,有故障就要进行维修服务,要不就成为空间垃圾了。开展这个重大项目,目的就是要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增强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维护能力。 

【彭博新闻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政府希望私营部门、私营企业重点参与哪些航天项目?第二个问题,中国政府会不会利用资本市场来支撑航天的发展?谢谢。 

【吴艳华】2016年以来,世界航天日益呈现新的热点,就是商业航天的推进力度是空前的。中国政府一直坚持航天要融入国民经济,为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提高综合国力做贡献。 

第一,从政策维度来说,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鼓励社会各类资本投资指导意见,对此已有明确表述,欢迎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中国的卫星商业发射、卫星应用等有关领域。 

第二,最近中国政府针对外国企业投资中国领域发布了一个负面清单,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其中航天领域禁止投入的项目非常少。关于卫星的研制、核心配套产品的研制、应用、服务等各领域,都欢迎鼓励国际、国内各种资本投资。 

第三,在本部白皮书中,也阐述了商业航天的有关政策,对私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多元资本包括境外资本,都是持支持鼓励的态度。一是关于商业火箭,现在至少有不少于3家企业从事商业火箭的研究和推进工作,国有股份都是多元化的,尤其还有民营企业。二是关于卫星研制、设计、攻关以及关键的材料、单机,我们也是鼓励的,特别是卫星应用推广,目前我国已经有170颗卫星在轨,要把这些卫星用好,同时要把大量的航天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更好更快地转化为民生福祉服务的产品和服务项目。至于大家关注的如商业发射场、商业测控等领域问题,我们都在深化论证,也是持开放支持的态度,这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 

【凤凰卫视记者】请问吴局长,很多年轻人怀有航天梦,在吸引航天人才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举措?谢谢。 

【吴艳华】中国航天60年的发展,得益于以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事业奠基人为代表的一代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接续奋斗,人才是航天事业发展之本。中国政府今年批准,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进行科普教育,吸引、培养和凝聚人才。 

关于中国航天人才的吸引、培养和造就,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一是以青少年中小学生为对象,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前不久总书记在接见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宇航员和科技工作者代表时作了重要讲话,对此也提出了明确指示要求。我们要以航天的精神鼓舞和激发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和激情,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发展希望。 

二是航天是引领和带动科技进步和高端应用的龙头。航天是集科学大成的领域,无论是物理、化学、电子学等都要用到。中国有众多的高校参与到航天学科的建设之中,几十所高校都有航天相关的专业。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基础基础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三是航天战线本身也是一个人才高地,需要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大师和技能大师,还需要有高级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家队伍,新时期还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人才队伍。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领域本身以及延伸参与的社会各界本身也是一个人才锻造的高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请问中国航天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将作出哪些贡献?谢谢。 

【吴艳华】中央作出“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旨在实现也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是: 

第一,要共建空间信息走廊,实现设施联通。以在轨和规划中的卫星为基础,与沿线国家共同补充完善天基系统和地面系统。进一步完善空间基础设施,简单来说就是三大卫星系列,一是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和陆地观测卫星,简称遥感卫星,二是通信卫星,三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刚才我也介绍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从通信设施来说,就是要做到天地互联、覆盖全球,当然也包括“一带一路”国家。中国国家航天局倡导的金砖五国的遥感卫星星座得到了其他四国航天局的热烈响应,每个国家贡献一颗卫星并实现分享,那么每个国家就会得到五颗卫星的数据,这就是合作共赢。 

第二,加强信息共享共用,实现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包括沿线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都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的卫星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将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分成式卫星应用中主和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空间信息共享共用,共同应用重大挑战。 

第三,要深化空间产业的合作,实现贸易畅通。航天技术对引领高端产业、推动高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结合沿线国家特点,共同发展航天技术和应用产业集群,把卫星应用做好,促进沿线国家多层次、全方位、深度参与空间信息走廊应用和产业推广,使航天产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于指导意见已在网上正式发布,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查看。谢谢。 

【路透社记者】您之前提到过中国有计划要将人送上月球,现在是否还有这样的航天计划?如果有的话,最后期限是什么时候? 

【吴艳华】月球探测计划全球都高度关注。人类探索月球有三大高峰和热点时期。第一阶段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登上月球为标志,之前以美俄为代表进行了大量的月球探测任务,包括绕月探测、机器人着陆探测和载人登月。 

第二阶段,是以美、俄、欧洲为等代表,以空间科学为目的开展的月球探测,中国和印度也积极开展了月球探测任务。 
当前,正处于月球探测第三阶段的酝酿期和推进期,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都在积极开展相关论证工作。美国已经宣布以载人火星探测为重点,但是要迈向火星,也离不开月球技术的支持,包括未来要不要在月球上建立中转站的问题,也是路径之一。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未来月球探测进行了规划,主要是“一个明确”或者是“两个论证”。“一个明确”,就是2017年要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即2017年底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软着陆以及采样返回,目前各项工作推进顺利。还将研制发射嫦娥四号,实施世界第一次到月球背后的巡视探测。同时要在L2点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作为中继通信数据传输所用,为月球乃至深空探测提供服务和支持。 

“两个论证”,就是设想在未来五年、十年开展两次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月球南北极的探测。归纳起来,就是启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即开展以上四次任务。关于载人登月的问题,媒体朋友们都很关注,当前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论证其科学目标和技术途径,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即正在进行方案的深化论证阶段。 

谢谢你的提问。 

【主持人 袭艳春】今天的发布会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我也注意到有很多记者朋友可能没有得到提问机会,欢迎大家会后和国家航天局新闻办联系,取得您希望的信息。再次感谢两位发布人,也谢谢大家。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