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创新创业教育切不可简单化

发布时间: 2016-12-26 14:51:31 |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规划》提出,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依托高校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

  应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七寸,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关注,而不仅仅是大学校长。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靠着死记硬背考进大学的,缺乏真正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在这种条件下,大学生盲目地下海创业,就如同将一个婴儿扔进河里学游泳一样。何况多数大学教师也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许多人还没有搞明白创新的概念是什么。即使在发达国家,创业的成功率通常也在20%以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切不可简单化,一哄而上可能导致高等教育遭受重大损失。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教育创新,用传统思维、传统方法、传统教师是搞不好的。事实上,许多高校在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搞了许多花架子,让学生搞电商、送快递,本来就是一种勤工俭学活动,却又不能按着勤工俭学管理,耽误了许多功课,创新能力却没有培养出来,反倒是学了不少歪门邪道。所以,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一要高度重视,二要全面规范。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可能会误国;不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可能会殃民。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取决于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当前亟待澄清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将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创业以创新为基础,没有实现创新的创业并不值得提倡。在国家开展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条件下,不是所有的创业都对改革有利,如果创办的企业属于落后产能,那正是被淘汰的对象,一名大学生放下学业去做这种事情就是冒傻气。真正的创业当如乔布斯在车库里成立苹果电脑公司、比尔盖茨从法律专业肄业去开发DOS,既促进社会进步,又获得个人收益。只要有了创新能力,即使不去创业,也会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或者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

  二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主体。既然创业的核心能力是创新,就不能让语文教师去指导学生做创业规划书,更不能让毫无科技创新经验的老师去指导学生创业活动。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出现的乱象,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业教育组织主体的混乱。经济新常态下的创业,最重要的是科技型创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所需要的创新,核心就是科技创新。这里容不得投机取巧、容不得搭便车,而是要靠真功夫、硬功夫。因此,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是最核心的管理部门,其它部门要实现与科技部门的协同。

  三是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当前高校亟待打破一些条条框框,增强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多地考虑了教师和学校的需要,而对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有所忽视,特别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如果在机械工程系考出了优秀成绩,那是值得欣慰的事情,而不能被看作不务正业。高校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的改革,还可以拉动基础教育改革,带动整个社会走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轨道上来。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