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信总部就坐落在海珠区TIT创意产业园。
除了传统的粤剧表演形式,广东粤剧院还拍摄了粤剧电影《柳毅传书》。
今年的国庆假期,广州图书馆异常火爆,各个楼层都挤满了前来看书的人,广州阅读风气之盛可见一斑。
《“文化+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
这是一位广州白领的周末一天。
一早起床后,陪父母在活化改建的太古仓码头的酒家叹早茶,之后约闺蜜在仓库改建而成的太古仓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中午在天河商圈逛街,累了就到方所书店看看书,品一杯咖啡,消磨悠闲时光。晚上,则随意挑一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精致餐厅,就能和男朋友度过一个浪漫的烛光晚餐。晚餐过后,可以到广州大剧院看一出原版莎翁剧,或者到友谊剧院看“开心麻花”。如果陪外地的朋友感受广州夜色,沿江路的酒吧已不是首选,而是乘坐“粤剧红船”,在珠江上听一出粤剧《新花好月圆》,欣赏两岸灯火辉煌,结束完美的一天。
自从2010年,广东发布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使广东省成为国内主要的文化内容生产与创新基地。近年来,广州市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广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的支柱产业,广州文化产业也实现华丽转身。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林波 陈红艳 陈琦钿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董芳 牟晓翼
产业集聚
文化创意产业园百花齐放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方面亮点颇多。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方面,重点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加快建设羊城创意产业园、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方报业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影视创作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消费、观光,更是文化龙头企业卧虎藏龙的地方。
以羊城创意产业园为例,这个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于2007年创建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它的前身是原广州化学纤维厂旧厂房。经过改造,现有羊城晚报报业中心、华多科技、酷狗音乐、金山西山居、创新谷移动互联网孵化器、天闻角川动漫、滚石中央车站、瀚华建筑设计、华阳工程设计、景森工程设计、羊城设计联盟等100多家文化传媒、信息科技、艺术设计企业入驻,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庞大文化产业链,形成了互联网电台、远程教育、创意设计、传播科技等多个互联网创新性应用模式。
比如,针对互联网+音乐,园区在2016年产值已突破70亿元,园区为YY、酷狗、滚石、荔枝FM等互联网音乐巨头提供诸如搭建三大演艺剧场、举办系列音乐活动(每年上百场)并申报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等多种配套服务。
除了羊城创意产业园,广州还有一批通过“三旧改造”华丽变身的文化产业园区。如红专厂、TIT、太古仓、信义会馆、琶醍创意园、南方传媒289艺术创意园等。里面大多囊括了创意设计类企业、文化传播类企业、艺术家工作室、文化艺术交流机构以及酒吧、咖啡厅、文化书店、艺术品商店等多种业态。一些目前知名度较高的项目如羊城创意产业园、太古仓等租金最高已经可以达到广州甲级写字楼的水平。
振兴传统
培养粤剧人才 重塑粤剧文化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是广州的本土艺术,是别具一格的岭南奇葩和中国艺术瑰宝,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品种,在两广、港澳、东南亚、美加及世界各地华人聚居区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号称“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粤剧”。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粤剧和全国各地的戏曲艺术一样,经历了文革后短暂的复兴和繁荣之后,很快陷入了观众危机。2013年12月8日,粤剧大师红线女仙逝,更引发了人们对粤剧发展的殷忧,引发业界抢救振兴和变革图存之举绵延不绝。广州市、广东省先后成立了振兴粤剧基金会,政府、业界和民间有识之士为振兴粤剧做了很多努力。
2014年,广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振兴粤剧的建议》 提案,指出目前粤剧的编创人才奇缺、演员断层青黄不接、演出市场萎缩、粤剧场馆设施落后、缺少营销推广人才等问题。此提案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州市为此成立了振兴粤剧领导小组,提出要打造“粤剧红船”等10项振兴粤剧重点工作以及12个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今年2月4日,粤剧红船启航首演成功,如今已经成为不少外地游客品味广州的新文化项目,起到了“弘扬粤剧艺术、发展旅游文化、打造广州名片”作用。
此外,在荔湾区恩宁路旧城改造地块新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也于今年6月9日开门迎客。博物馆由仿古建筑群组成,以“三雕二塑”(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工艺代表传承人作品为亮点。市民不仅可在馆内游览、听戏,还可近距离欣赏5000多件(套)珍贵藏品。在粤剧茶楼越来越少的今天,有这样一个专门的场所让大家了解粤剧,让粤剧再次走近我们的生活,成为听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文化”,实乃粤剧之幸、市民之福。
全民阅读
打造书香羊城 建设图书馆之城
“广州的阅读氛围是全国最好的。”畅销书作家大冰如此称赞广州的“书香文化”。
广州人爱读书,爱购书,与广州多年来打造的全民阅读氛围分不开。比如创始于1993年的“南国书香节”品牌,当时在全国就引起轰动效应,声名远播海外。从2007年起,在广州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国书香节”与“羊城书展”二展合一,每年举办一届。每到节会期间,琶洲展馆都人潮涌动,书香浓郁,展销两旺,是真正的阅读嘉年华。
据统计,在今年9月份落幕的2016年南国书香节中,广东省主、分会场进场120多万人次,图书销售稳定增长达到3300万元。
而平日里,广州市、区级的大小图书馆里也是“高朋满座”。《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2015年度报告》中数据显示,2015年,广州市、区级图书馆的接待访问量合计为1288.49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仅广州图书馆新馆的进馆总人数就达615.36万人次。2015年,广州市、区级图书馆注册读者量合计为186.63万人,约占常住人口13.82%,比2014年增长20.56%,比2011年增长141.44%。近五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注册读者量稳步增长。
2015年5月,《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实施,提出广州2020年将建成“图书馆之城”——全市有超过160座图书馆,每8万人就有一座,出家门步行15分钟就能到,人均拥有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广州将进入全国图书馆事业发达地区的行列。
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向新快报记者介绍,目前,广图也在和社会力量合作,在社区和街道打造分馆。比如在天河北的万科城市体验馆分馆,今年9月刚刚开馆,第一个月就有四五千册的借阅量,预计一年下来可能有五六万册,“这还不包括阅览的数据,还是相当不错的”,方家忠说。
除了公共图书馆,广州的民营书店也是各领风骚。以“跨界”经营闻名的方所、经常举办特色活动的1200以及刚刚入住万菱汇的西西弗,都是深受广州人欢迎的文化场所。
文化+金融
两个基金一个集团 打开文化产业新局面
打造文化创新产业,2016年无疑是最重磅、利好最多的一年。两个基金、一个协议、一个集团的连续动作,无疑使广州在“文化+金融”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3月27日,广东省首支媒体融合投资基金——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在广州成立。基金由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羊城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省直四家传媒出版企业,以及海通创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赛信合(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为10.6亿元。基金以面向市场、面向广东、面向新媒体为投资方向,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支持广东传媒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重大项目,以金融助力媒体融合发展。
之后,在今年的7月9日,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在广州成立。这支由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联合发起设立的政府投资基金,由省财政出资10亿元引导,吸引金融机构等社会资金参与,募集目标规模1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广东省国有媒体企业新媒体发展项目、媒体融合发展重点基础性项目、传统媒体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国有文化企业的重组改制等。
今年11月8日,广东省委宣传部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签订了《“文化+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十三五”期间,浦发银行向广东文化企业提供不低于500亿元的授信额度,双方将共同探索文化金融新模式、新路径,在媒体融合、新兴媒体、文化创意、影视产业、广电网络、文化贸易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作为落实战略合作协议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浦发银行在签约仪式上与广东省粤科集团签署《出资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框架协议》,出资20亿元参与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
利好不止于此。今年11月17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成立。集团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广播电视台共同发起组建的,整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新闻客户端等产品,构建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财经全媒体事业群。
声音
慎海雄:居危思危,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针对近来一系列重磅举措,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表示,广东经济体量位列全国第一,广东的传媒业、文化产业发展也要和经济地位相匹配,让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充满勃勃生机,让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广东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他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新媒体的标杆项目和拳头产品,在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提升引导服务能力方面提升实效,创出一片新天地。
慎海雄还表示,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是党中央赋予全国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广东传媒业的责任之所在。广东是媒体大省、金融大省,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激烈变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东文化传媒企业必须牢记48字职责使命,“以变应变”,以有强烈的危机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危,抢占一席之地,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数据
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究竟有多强,数据来告诉你。
2016年9月,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牵头完成的《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6)》发布。报告显示,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扩大到933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5.15%,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已迈入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列;而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最快,达到17.96%,为当年GDP增速的两倍多。
报告中显示,在千余名受访者中,近八成人士认可广州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比例达到79.9%。说明广州,这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千年古都,完全符合大众对于文化城市的判断标准。
在文化消费方面,2014年,广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2987元,由于统计口径变化,虽然比2013年减少了1762元,但仍然位于各大城市首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5倍,占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比重达8.95%。
从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其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看,广州位居最高,占到8.95%,其次为北京(7.81%)、上海(6.71%)、重庆(4.88%)和天津(4.74%)。此外,广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同样居于全国首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是北京市的3倍,天津和上海的4倍多,重庆市的8倍多。
据报告预测,广州市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增加值将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1660亿元,几乎有望实现翻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