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嘉峪关市着力改善民生综述

发布时间: 2016-12-23 11:06:23 | 来源: 中国甘肃网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嘉峪关市是老工业基地,也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和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大、年流动人口多,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任务繁重。

  “十二五”以来,嘉峪关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着力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幸福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打造基础教育高地

  嘉峪关市辖区内有酒钢集团公司、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十二五”以来,嘉峪关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心,累计投入10.9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彻底消除了4.3万平方米D级校舍危房,城市中小学校运动场100%实现了塑胶化;对所有乡镇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完成教师周转宿舍及学生食堂建设,全面推行营养早餐,城乡办学条件根本改善。针对幼儿“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问题,全市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对所有公办幼儿园进行原址改扩建,新建了一批城市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结束了农村没有公办幼儿园的历史,“十二五”末公办幼儿园总数达到“十一五”末的2倍,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实施教育品牌打造工程,“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全市2所普通高中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平均录取率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有效提升了教育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实施教育均等化工程,推行无户籍限制的划片招生,全面落实异地高考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等入学权利,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实现了所有适龄学生入学同城化待遇,有效保障和促进了教育公平公正。

  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十二五”期间,嘉峪关市聚焦医疗基础设施滞后、机构布局不合理、医师人员紧缺等问题,累计投入6.5亿元实施了南市区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简化社会资本办医审批程序,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业,积极培育相关支撑产业,进一步提高了医疗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和效益。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各综合医院中医科、民营中医专科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补充的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落实改善医疗服务各项举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减免诊疗费、免费体检等10余项惠民政策,开展农村妇女病普查、慢性病保健、传染病防治等活动,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建立就诊费用即时结报和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体系,新农合信息系统实现市镇村全覆盖,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8%、99.1%和98.8%,基本医疗保障面不断扩大,为群众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嘉峪关市围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等殊荣。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统筹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5里文化圈”,新建改建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推进“一站一室一书屋”建设,每个社区都建设了文化体育广场,所有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方便群众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各类群众文体团队发展,形成了雄关大舞台、“十美雄关”等群众性文化品牌。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活动,积极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队文化发展创造条件,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近年来,嘉峪关市每年都把就业列为惠民实事,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7%以内。围绕经济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有效拓宽了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制度,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每年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扶持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困难弱势群体就业,确保了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产业园,培育了一批“双创”品牌,有效激发了各类群体的创业热情。通过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714元和153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3年位居全省首位,实现了群众就业有门、创业有路,生活有来源、致富有奔头。

  关注困难弱势群体,推进发展成果共享

  嘉峪关市始终把社会保障作为兜底线、保基本的重中之重,出台特困群体救助办法,城乡低保、社会养老、社会救助补助标准分别是2010年的2.4倍、5.9倍和3倍。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全市1.77万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餐饮、医疗护理等上门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75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实施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完成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农村中心敬老院“三院”联建项目,实现了城乡孤寡老人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启动了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实施改造7697户,占总户数的74%,首批住户于今年6月喜迁新居,第二批回迁安置房抽号正式启动,明年全部完成棚改任务,将彻底消除城市危旧平房。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覆盖和工伤保险“同舟计划”,符合政策条件的6000多名“五七工”“家属工”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城乡待遇同城化、政策一体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嘉峪关市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撤销街道办事处,将69个城市社区按照“一万人左右、15分钟服务圈”的标准整合为30个社区,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配套建设了33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成立社会治理服务、社会矛盾调解、城乡一体化服务三大中心,搭建集信息资源共享、应急联动指挥、社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协同联动、归口办理、集中化解,集中开展涉及城乡居民的各项保障服务业务,形成了统一高效的综合服务体系。率先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保留农村居民原有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了城乡统一。深入开展平安和谐细胞创建工程,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9个社会治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之一,连续五年被省委评为全省综治工作优秀地区。

文章来源: 中国甘肃网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