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AS开创"运动空净"或引发行业改革

发布时间: 2016-12-22 15:44:20 | 来源: Yesky天极新闻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天极网IT新闻频道】雾霾橙色预警,又赶上双11,冬季反而成了各大空气净化器品牌商家销量的“春天”。近几年,空气净化器横空出世,成为一大消费刚需。来自行业统计数据,2014全年空气净化器销售额达到145亿元,增速接近70%。预计2015~2020年,空气净化器市场将保持4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整个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可是仅仅过去两年时间,曾经火爆的空气净化器市场却正在发生变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国内空气净化器产品的销售额为70.3亿元,同比下降21.6%;销售量360.3万台,同比下降16.3%。加上今年31日起,空气净化器“新国标”的正式实施,国内空气净化器市场从最初的狂热、盲目,终于开始回归理性。相关专家更是指出,整个空气净化器市场至少有20%的产品面临淘汰的局面,空气净化器市场洗牌在即。

  市场的下滑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因为最初火爆商机进入空净市场的很多中小型品牌正在面临危局。相反,那些真正有技术、有实力的品牌则开始建立行业的新标杆。近日,空净产业新风革命领导者艾尔康居,发布了一款高端运动空气净化器—AS(AirSport),此举引发了国内空气净化器行业的极大关注。从艾尔康居发布的新品来看,空气净化器正在朝着两大趋势变革,传统空净行业的升级迫在眉睫。

http://science.china.com.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555/20161111/5065f32cc251198fa9300b.JPG

  趋势一:高端化产品将成市场主流

  据GfK中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整体空气净化器线下市场以高端产品为主,国内5000元以上线下市场金额占比达到38.8%,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4个百分点。这已经透露出明显的信号,那就是消费者对高端空气净化器的兴趣越来越大,空气净化器正在日益走向高端化。

  这种消费趋势其实不难理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用户对于空气净化器的认识和需求正在逐渐趋于理性,他们对产品的品质越来越看重,尤其对于空气净化器这种与自己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更是如此。用户在选购空气净化器时更加关注综合性能,而非只是看净化效果这样的单一指标。

  以AS为例,艾尔康居通过12年的技术积累,历时三年成功研发出了Air劲速系统,劲速净化系统通过电机将外界空气引入杯体,净化后向罩体内输送洁净空气,在送气过程的同时进行过滤、灭毒、杀菌、增氧,并强迫在系统内形成空气流动场,彻底解决了“运动净化”这一难题。这样的抗霾终极武器出现在国内空气净化器市场,必将给整个行业带来一场风暴。

http://science.china.com.cn/images/attachement/png/site555/20161111/5065f32cc251198fa94b0c.PNG

  趋势二:场景化体验愈受重视

  空气净化器产品的另外一个趋势是开始越来越重视场景化体验。之前的产品很多仍然是以产品为中心,过于注重硬件参数,未能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未能重视给消费者特定场景的使用体验。

  信息时代,场景化体验已经成为企业核心资产的一部分。可以预见,拥有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高品质场景化体验,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研发团队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设计产品,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为使命。例如,市面上有很多专为老人设计的空气净化器,但是部分产品竟然搞的很复杂,对于老人们来说很难操作,这样的产品别说场景化体验,连基本的体验都达不到。

  在这一点上,艾尔康居的AS就值得借鉴。AS专为运动者而设计,运动防霾的难点在于除霾的同时呼吸是否还能保持顺畅,以及佩戴是否舒适。AS的劲速净化系统,将净化后的空气主动送入口鼻,解决运动时呼吸不畅供氧不足的问题。其绑带设计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可避免如普通口罩常出现的‘挂耳疼’。”这款净化器集密封性、舒适度和高过滤效果于一身。目前,在长跑、骑行、篮球、爬山等运动人群中已获得广泛认可。

http://science.china.com.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555/20161111/5065f32cc251198fa9600d.JPG

  总而言之,国内的空气净化器正在走向一个变革的拐点,无论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还是诸如艾尔康居这样的实力品牌引领创新,都在加速市场的洗牌。未来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空气净化器,将呈现出高端化、场景化的变革趋势。

  目前,AS(AirSport)正在京东平台火热众筹中,其带给空气净化器市场的空前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 Yesky天极新闻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