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公共图书馆创新多元化服务

发布时间: 2016-12-22 11:33:00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原标题:借阅之外,图书馆还能做啥子” 

  ——四川公共图书馆创新多元化服务观察

  1216日,四川省图书馆与网易直播合作播出《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小编亲身体验修古籍》体验活动,吸引了20万人在线观看。四川省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牟文兵认为,公共图书馆最大的困扰就是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展活动。网络直播让成本问题和资源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四川省图书馆试水直播只是四川各地图书馆近年来探索创新服务方式的缩影,群众到图书馆借书看书的固定景象正慢慢演变为可以享受日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8场直播吸引55万人观看

  尽管四川省图书馆的直播项目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效果却让人为之振奋。据统计,四川省图书馆的8场试水直播总共吸引了50万以上的观众在线观看。而以前,由于场地限制,图书馆的每场活动和讲座最大容量不超过400人。

  112日,美国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在四川省图书馆进行了以《希望的理由》为主题的演讲。由于内容新颖丰富,当天的讲座人气爆棚,演讲厅过道都坐满了观众。出于安全考虑,四川省图书馆不得不紧急启动二楼的活动中心,让无法进入现场的读者在二楼观看直播。讲座期间,四川省图书馆的直播观看人数首次突破了15万人,人气位居当天的网易直播排名第二。

  之前我们尝试做过几场直播,第一场5万人,第二场13万人,效果越来越好。四川省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直播项目的负责人罗莹莹说,每次直播的内容会和合作方一起商量。珍·古道尔的讲座也是几经考虑之后决定播出的。据悉,由于人气火爆,厦门图书馆也在当天通过馆内设施直播了珍·古道尔的讲座。

  直播的火爆说明大众对有质量的公益文化需求是非常大的。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说,图书馆试水做直播,是在践行互联网+”,现在的公共图书馆要更强调主体作用和服务功能。

  社会力量让公共服务更多元

  任何服务内容、形式的创新最终均要落实到服务民众上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服务模式的探索,使四川各地图书馆的文化惠民效应日益放大。

  128日下午,成都武侯区图书馆召开了一场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研讨会。会上,武侯区正在探索的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成了与会人员讨论的焦点。记者了解到,去年4月,武侯区图书馆以每年280万元的服务费,引入了艾迪讯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全面接管图书馆。武侯区图书馆馆长许冰认为,这是一次试水,目的在于借助社会力量让图书馆服务多样化。

  今年8月初,由武侯区图书馆推出的·电台服务正式上线,群众只需关注成都市武侯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即可收到电台的最新推送内容。为了做好这个电台,艾迪讯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成都项目团队专门在图书馆内搭建了一个录音棚,团队成员轮番上阵为读者录制作品。公众号目前已有近万人的关注量,除了电台节目外,还会定期向读者推介一些优秀书籍等。据艾迪讯公司项目经理安建明透露,·电台目前也是武侯区图书馆的专属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武侯区图书馆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下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研究》为课题,成功申报了四川省文化厅2016年度图书情报学与文献学规划项目。许冰希望借此研究成果打破政府购买服务下公共图书馆从传统运营模式转化成为新型模式过程中的各种壁垒。

  重心下移,深入探索

  近年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文化工作者的焦点。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图书馆怎样将自身业务职能发挥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四川选择了往下走

  一个县级图书馆能有多大的舞台?成都市双流区图书馆给出了答案:今年1月至11月,双流区图书馆图书借还400701册次,接待读者987198人次,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34场次。人均藏书量、人均年新增藏书量超成都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的1.5倍。良好的服务功能、特色的公益活动和符合市民需求的文化课堂,使图书馆变成了一个县城的文化磁场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双流区图书馆组织开展了以儿童、学生、家庭等为主要对象的系列公益活动,如亲子阅读活动、青蛙机器人活动、英语绘本阅读、皮影戏表演等。每次带着孩子来参加趣味活动都很开心,它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生活,还拉近了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市民王捷说。据悉,这些服务项目全部纳入了双流区政府财政预算,全区市民都可以免费参与。如今,该图书馆每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市民和孩子参加,成了丰富市民生活的大平台。

  创新服务方式不仅给四川各地图书馆带来了活力,也让我们开始思考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定位。据四川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最近四川正在研究如何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农民文化理事会运作机制运用到图书馆中去,吸引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业务领域的高层次专家参与图书馆管理,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生力军作用。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