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深化改革强化创新 全面建设智造强市

发布时间: 2016-12-22 11:44:29 | 来源: 东莞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http://news.sun0769.com/dg/headnews/201612/W020161222378871094522.jpg

■东莞“一中心四组团”城市规划图

党代会报告解读②

今后几年,东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迈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将形成历史性交汇。

东莞如何才能走出一条经济结构更优、发展动力更足、体制机制更活、城市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的发展新路?《报告》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给出了明确而有力的回答。

东莞日报记者以“十大关键词”的形式,通过与多方的对话,深刻解读、剖析《报告》,以此更好地传递党代会的声音,凝聚全社会发展共识。

关键词1:经济转型

抓住经济转型主线 打造智造新高地

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经济转型是东莞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事关东莞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报告》提出,必须把经济转型作为东莞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智造强市。

对今后的经济转型方向,《报告》提出从四个方面着手,包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加工贸易自主性和根植性,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构建“双轮驱动”格局

【报告摘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东莞发展起步于制造,扬名于制造,制造业是东莞发展的基石和命脉。要深入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东莞创造、东莞服务提升,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格局。

【解读】未来5年,东莞要由要素驱动粗放配置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涵式集约发展方式转型。在经济成分结构上,要由以外向依赖为主向大力扶持民营经济,致力多种经济成分融合发展转型;制造业要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化转型等。

东莞发展起步于制造,扬名于制造,制造业是东莞发展的基石和命脉。《报告》提到,要深入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东莞创造、东莞服务提升,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格局。东莞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东莞的智能制造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0%和18.6%,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9.5%和12.1%。

而东莞传统制造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近400家智能装备企业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东莞制造”实现了质的飞跃。

形成一幅生机勃勃的创新地图

【报告摘要】推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既要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要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筑巢育凤”计划和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等系列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解读】经济转型,要牢牢抓住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从何入手?对此,《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系列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也要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统筹推进松山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创新城、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东莞通过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抓好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推动金融开放创新等方向,逐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东莞创新地图。

在这张创新地图上,东莞拥有包括1家国家级、13家省级在内的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方面,国家级8个、省级11个、市级35个;创新团队方面,省级25个、市级18个;四众平台,众扶平台39个、众创平台19个、众包平台2个、众筹平台6个。目前,我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8家。

关键词2:园区统筹

强核带动 推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能否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关系到东莞能否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直以来,东莞虽然经济总量大,但镇与镇之间发展不均衡,并呈现分化趋势。

在此背景下,《报告》提出突出园区统筹,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将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这一思路,东莞将围绕打造松山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核带动、东西两翼齐飞、园镇(街道)联动发展的协同发展格局,使园区成为支撑东莞未来经济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劲引擎。

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发展

【报告摘要】推进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发展。与国内先进园区相比,我市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必须进一步增强园区内生发展动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在全市发展中的支撑性、引领性、标杆性作用。

【解读】统筹,是东莞破解市镇管理体制制约的积极探索,是推进组团发展思路落地落实的创新实践,也是强化园区带动促进协调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而松山湖(生态园),正是东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的统筹整合平台。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由于松山湖和生态园的产业方向类似,产业功能互补,自统筹以来,松山湖(生态园)的发展优势已经日益凸显,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成为了全市创新发展标杆。

松山湖(生态园)的辐射效应,对于东莞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松山湖(生态园)首先需要通过资源的集聚,进而辐射东莞各个镇街,推动协调发展。在东莞未来的区域统筹发展中,应塑造更多1+1>2的标杆区域,以引领周边区域乃至全局的发展。

而从城镇规划的角度来看,根据“一中心四组团”的思路,中心组团形成中心城区、松山湖地区、生态园地区构成“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将建设成全市的政治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因此,松山湖(生态园)统筹发展红利的扩散和发酵,更关乎未来东莞的城市格局。

突破制约推进连片发展

【报告摘要】促进统筹协调发展是东莞率先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我们要把握统筹兼顾、协同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处理好市镇统筹、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等重大关系,切实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

【解读】在以往,水乡地区逐步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不但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且环境容量逼近极限,承载能力不断下降。为此,东莞划定总面积510平方公里的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推进“10镇1港”资源整合共享。

用“经济区”的概念代替行政区划,既巧妙地绕开了复杂的区划调整,又从经济角度、产业合作切入,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可谓一着妙棋。自实现资源统筹发展后,水乡地区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经济区建设不但实现开局良好、亮点频现,还实施了一批改革措施,启动了一批基础项目建设,吸引了一批投资项目落地,制度创新框架基本建立,统筹发展局面逐步打开。

另一方面,接下来东莞不仅将加强对全市园区与镇街、村的统筹,还将加强园区与相关相邻镇街的统筹、市与镇对村一级的统筹。而在管理机制、发展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利益平衡等方面的关系,也将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处理。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记者 郑家雄 摄)

关键词3:“倍增计划”

突出“倍增计划”引领 探索集约发展新路

东莞土地开发强度大,空间资源紧缺,依靠传统的要素驱动和增量空间拉动经济发展已难以为继。《报告》提出,东莞必须走效益挖潜、内涵提升的集约发展之路,全面提升产业集约、资源集约、空间集约水平。将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力促这些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收入和资产等规模指标,以及利润和纳税等效益指标的“倍增”;同时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形成土地利用“倍增效应”。

推动存量企业做大做强

【报告摘要】要强化精准服务,实施“一企一策”,创新要素供给,支持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兼并重组、加强产业链资源整合、开展服务型制造、提升资本运营水平,推动存量企业做大做强。

【解读】企业倍增计划,是以技术和资本融合为手段,以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为核心,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以期实现当地科技企业数量、质量、规模和效益成倍增长。东莞有一批具有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的行业“单项冠军”企业。《报告》里提出,将对这些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东莞将按民营制造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已上市或已挂“新三板”企业、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四个类别,各选取50家共约200家企业,分别由经信、商务、金融、科技部门牵头,各镇街(园区)作为推进主体,整合土地、资金、能源等资源,力促这些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收入和资产等规模指标,以及利润和纳税等效益指标的“倍增”。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林江认为,如果说过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更多的是顺势而为,那么企业“倍增”计划的推出,则体现出政府的主动作为,这对东莞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走上一条与靠要素驱动不同的集约发展新路

【报告摘要】要以市级200家试点企业为示范,形成市镇联动、以点带面的态势。通过持续抓好存量企业的“倍增”,促使东莞现有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的显著提升,促使东莞走上一条与靠要素驱动全然不同的集约发展新路。

【解读】林江认为,开展企业“倍增”计划可以通过存量优质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倍增”,来带动面上存量企业的倍增。一些企业的就地转型升级,也暗合了效益与营收的“倍增”计划。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原先以从事烟盒包装印刷为主,近年来引入数字印刷,在生产硬件和软件系统方面累计投资超过3亿元。年营业收入在短短两年时间增长了15倍,复合增长率达149%。虎彩印艺在保持工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定制,实现供需准确匹配,降低库存和资金成本,提升综合利润率的转变,是一种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倍增”的一个方向。

林江指出,企业“倍增”计划的有效实施,就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具体过程,就是新旧发展模式企业的优胜劣汰的过程,所以,应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以包容思维支持创新型企业开拓市场、做大做强,同时让传统的企业嫁接新的技术、借助新的业态和模式,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组建城市更新机构

【报告摘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措施,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组建城市更新机构,加快“三旧”改造,完善“工改工”政策,创新工业用房管理和土地开发模式,形成土地利用“倍增效应”。

【解读】倍增计划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实施“存量土地优质更新、增量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路。一方面通过在土地粗放利用上做“减法”,探索产能效益与土地资源投入不匹配的企业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在土地集约利用上做“加法”,在土地资源、用地指标日渐紧张的背景下,强化项目招引的选择性和导向性,引进高附加值项目,向集约发展模式转变。近两年来,各类电商产业园、跨境园区出现井喷,这其中大部分也都采用了“三旧”改造模式利用原有工厂,或者空置其他类型物业作为运营基地。

■10日,东莞科技创新地图发布(记者 杨泽彬 摄)

关键词4:深化改革

突出经济领域改革 激发发展新动力

多年高速发展矛盾集中凸显、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日益加剧的城市竞争……这是在当前新常态下,东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制约和难题障碍。如何破局,唯有改革。《报告》提出,改革是引领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突破发展瓶颈的不二法则。未来五年,东莞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格局,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必须始终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只有传承书写改革开放历史的城市基因,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持开放的理念拓展空间,东莞才能持续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

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

【报告摘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财政资金撬动效应不强,必须下决心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要编制中长期政府投融资规划,完善政府债务管理,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和研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

【解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重要支撑。当前,东莞仍然面临一系列制约更高水平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投融资机制无法支撑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等等。

面对这些瓶颈制约,东莞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不行。错过现在难得的改革窗口期,今后改起来,成本更高,代价更大。要突出增强改革动力。抓住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切实扭转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激情不再、改革动力不足的局面,增强谋改革、促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着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注重政府公共财政的放大撬动功能与市场主体的产业发展追求相结合,构建有系统规划、有政府财政支持、有社会资本参与、有市场主体投资运营及管理、有项目投资综合回报的投融资体系。

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报告摘要】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以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平台化为方向推进国有资产重组,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国有企业在公益性、战略性领域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市属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融合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的态势。

【解读】要突出重点改革突破。运用好大调研成果,针对破解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着力推动园区统筹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创新、放管服改革等系列重点改革任务取得实效。要突出系统联动推进。坚持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切实解决当前改革存在“单兵突进”的问题,努力让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东莞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于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要全面推开简政强镇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组建市镇两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加快建设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培育多层次的要素市场。强化政府主动服务企业意识,探索建立“企业十件实事”工作机制,系统解决企业融资难、招才引智难、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

文章来源: 东莞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