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让科技跑赢文物劣损

发布时间: 2016-12-12 11:53:54 | 来源: 科技日报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让科技跑赢文物劣损
——来自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的报道

“一边是数以千万计的文物,一边是不足15万的文物保护科技从业人员。考古工作者与推土机赛跑、修复人员与文物劣化赛跑已成为常态。”在12月10日召开的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用这样的对比来形容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科技所面临的问题。他说,面对我国文物量大、面广、种类多样、保护状况堪忧的现状,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

“文物与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不可能是‘长生不老’,永不坏损。”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成员、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馆员陆寿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文物的劣损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我们做文物保护工作,就是希望可以延长文物的寿命,让其更长久地保存于世。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其实就是与不可抗拒的文物劣化赛跑。”

年代久远的珍贵文物,由于历史上所处环境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害,尤其是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由于埋藏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一些文物的衰变严重。而不少文物不能得到保护与修复,很多都因为一些相关的文物保护技术难题尚无突破性进展,像青铜器粉状锈去除、腐朽有机质文物保存等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创新是实实在在的需求。”陆寿麟说。

薄荷醇,一种广泛用于牙膏、香水、饮料和药物等产品中的化合物,居然能够用来替代在考古界使用了几十年的石膏,作为临时固型材料首次应用于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的提取,而且加固和去除都很方便。“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项目正是因其出乎想象的创新,在“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评选时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平凡之中见神奇”,此次获奖的项目,如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博物馆文物防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关键技术研究,敦煌莫高窟风沙灾害预防性保护体系构建与示范,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遗址博物馆环境监测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古代建筑营造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中国古代车舆价值挖掘及复原研究等等,几乎每一项都有创新亮点。

刘玉珠指出,“十二五”期间,行业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取得实质性进展;文物保护修复共性、关键技术填补行业部分空白;考古技术方法体系进一步发展创新;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取得试验性进展;文物保护专有装备产业化基础初步形成。文物保护正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相比,中国已由过去的长期“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部分领域已由原来的“技术受援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

参加文物科技工作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虽然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但文物保护领域许多技术难题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系统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相关领域相应的设施设备匮乏、保护修复人才短缺、保护技术标准欠缺等等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文物保护科技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认为,文物保护科技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大学、科研院所与文物部门之间有着不同的运行逻辑,但在共同的社会发展目标下,互相耦合、交流会催生出创新的机制和方法,获得更多突破发展。

(记者 游雪晴)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