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光伏产能过剩:如何创新化解

发布时间: 2016-12-07 15:27:33 | 来源: 光明日报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资料图片

  【热点关注】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多年来光伏行业也一直受到产能过剩的困扰,严重影响和制约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正确认识并有效应对光伏产业过剩问题,以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市场放缓 问题凸显

  2008年—2009年,受多晶硅行业暴利驱使,盲目建设加码,导致多晶硅规划产能远远高于实际市场需求,多晶硅市场价格也出现剧烈下滑,从最高400美元/kg下降至2009年的40美元/kg,国家也将多晶硅产业列为过剩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2009年—2011年,在全球光伏市场特别是欧洲光伏市场的拉动下,我国光伏产能进一步快速扩张,但由于市场增速维持在70%以上,产业供需失衡矛盾尚未凸显。进入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市场增长率仅为6%,全球多晶硅产能超过40万吨,而实际产量和需求量仅为23.6万吨和23万吨,远低于产能水平。受其影响,2012年我国90%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2011年统计的我国光伏企业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即便如此,2012年我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也达45GW,是2009年的700%。在市场突然放缓的情况下,产能过剩问题集中爆发,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来自中国光伏协会2015年度报告的数据,清晰地显示出我国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领域的产能过剩状态。

  深析原因 辩证把握

  我国将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25%的行业界定为产能过剩行业,数据显示,光伏行业2015年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正常的市场承受范围,将对经济增长和平稳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光伏产能之所以增长较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追求GDP增长。光伏产业投入大、用工多,既能创造GDP,又能带动就业,很受地方政府青睐。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为光伏企业提供包括土地、贷款、融资等在内的优惠政策,争相打造光伏产业基地。一些传统企业也在热潮中向光伏行业转移,利用传统业务支撑光伏业务的发展。

  发展潜力巨大。作为新能源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化石能源枯竭等因素的驱使下,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使光伏市场受到各方资本的关注,推动企业产能不断扩张。

  技术门槛不高。硅片、电池片、组件看似高科技产品,但购置设备后就能建起生产线。尤其是组件,属于用工密集型的简单劳动,进入门槛很低。同时,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设备能够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不仅大幅降低了光伏的投资成本与生产成本,还使光伏生产线投资具备一定的逆周期因素,进一步推动了产业投资。

  行业技术进步。由于技术创新,过去五年,太阳能电池转换率平均每年提升0.4个百分点以上,也使得每个电池片瓦数增加,继而提升单线产能。同时,企业技改也扩大了生产能力。

  光伏制造业存在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只有不断扩大规模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如多晶硅环节,规模越大,单位成本摊销也会越低。同时,企业本身有进一步扩大产能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挤压竞争对手的意愿,这也会导致产能过剩。

  然而,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与一般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由于当前光伏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因此当前的产能过剩并不代表未来也会过剩。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已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因此我国光伏产能对应的是全球市场,从每年全球市场的装机量与我国光伏产能对比看,光伏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明显。

  光伏制造业更具生产弹性。由于光伏产能的扩张主要通过堆积木方式扩大,电池片或组件生产线主要以条为单位建设,可通过灵活调整生产线的关停来应对市场变化,并且生产线投资门槛不高,很多生产线设备在投产1-2年后即可收回投资成本,尤其是不少光伏企业在前一段高利润时期已经收回生产线投资成本,因此对低产能利用率的容忍度也较大。

  光伏有效产能将有序地向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聚。由于光伏产品一般需要25年以上质保,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客户将会优先选购有实力、有品牌、有技术,且资产状况良好的企业产品,以保障光伏电站发电量。因此,对于部分实力欠缺的企业产能,即使有政府扶持,也很难获得市场认可,这对化解光伏产能过剩具有重要作用。

  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虽然光伏产业总体产能利用率较低,但有些优势企业实际出货量甚至超过其产能,还需要大量委外代工。因此,从产业结构上来说,应该是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

  事实上,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根源上还是与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问题有关。创新能力不足是产能过剩的核心问题。由于光伏技术的进步比较缓和,不能有效对原有产能形成替代从而淘汰旧产能。补贴政策调整的不可预期性也是引发产能过剩的关键因素。在去产能过程中,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确保稳定等考虑,往往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不当干预,使得产能过剩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自我调节,光伏产业不良资产高企,最终也会拖垮有效产能。

  前瞻安排 有效应对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刻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作出战略性、前瞻性安排。

  具体到光伏产业来说,要有效应对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建议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光伏行业发展水平。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适时提高“领跑者”技术标准,通过投资研发补贴、加计扣除、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产业资金支持光伏生产企业投资开发高效光伏技术。同时,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利用产业海外市场,支持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在太阳能产业并网、电池、储能技术等前沿技术方面开展联合研发。加强光伏产业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创新及协同创新,打造新型创新链、新型产业链和创新生态链,创造新需求、打造新动能,提高全行业发展水平。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完善补贴等支持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在新能源电价补贴、并网发电、光伏扶贫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支持政策,扩大国内光伏设备的市场需求,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机制和标准,既考虑价格政策衔接、项目建设不同时期等实际因素,又结合技术特点、效益情况、品牌影响等不同情况,制定差异化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制定合理可预期的基于行业技术进步、产品市场价格变化、新增光伏装机量等指标的光伏电价下调机制,使得政策具备可预期性,避免政策突然变化给市场及产业带来的强烈冲击。出台分布式太阳能应用的推进政策。适时调整土地使用税和用地政策,出台明确的征收标准及减免政策,允许利用园地、养殖水面、劣质耕地等建设新型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探索差异化融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对那些具有成本、技术、规模等方面优势,且整体实力较强的光伏企业关键技术创新、兼并重组、“走出去”等重点项目,进行择优集中支持。

  完善准入规制政策,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不断健全光伏行业管理体系,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继续贯彻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适时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名单进行清理,通过主动引导与市场倒逼相结合的方式,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统计监测和研究制定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产业服务,建立光伏产业监测体系,及时发布光伏产业发展的产能规模、技术进步、市场供求等信息,指导企业的投资决策,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的盲目投资行为,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引导光伏产业有序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工信部政策法规司)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