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流域11个省市中,江苏创造了占23%地区生产总值和32.7%进出口总额;在江苏超7万亿元GDP总量中,沿江8市占78.9%。然而,骄人的沿江开发开放成绩背后,是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入江水体污染严重,岸线开发失衡过度,产业结构总体偏重……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近期制定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划定3条生态红线,6条生态底线,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在400多公里长江沿线高调展开。
环境透支多 “三不”深层矛盾凸显
在长江生态保护方面,江苏下足工夫,“十二五”治污规划终期考核成绩名列沿江8个中下游省市第一。然而,沿江地区人口密集、产业密布,资源环境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当前,江苏约2/3重化工产能集中在沿江两岸,苏南地区化工企业密集度是苏北及沿海地区的2倍以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沿江8市废水排放总量占到全省的74.44%,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占全省的48.9%和55.8%。
排放总量大,入江支流污染严重。2015年,41条主要入江支流的45个控制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只有54.5%,劣于V类的达到20.5%。
污染堪忧,伴之而来的是环境风险。江苏环保厅数据显示,长江沿线分布着700多家化工企业,110多个化工码头。“十二五”期间,该省环保厅共接报389起包括空气、水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其中沿江8市占了75%,平均每7天就有一起。
与污染同步的还有岸线过度开发问题。交通运输部门数据显示,江苏共规划沿江港口岸线589.1公里,已利用363公里,沿途散货、企业码头过多,岸线使用布局欠优化。(记者 冯诚、秦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