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院县携手建园迸发强农活力

发布时间: 2016-11-29 14:47:29 | 来源: 农民日报 | 责任编辑: 牛志鑫

院县携手建园迸发强农活力
——河北省赵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纪实

“要深入挖掘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科研、资源等优势,积极同国家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开展合作。”11月8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国英说,建设赵县现代农业园区,就是要依托农业科研优势,吸引国内的高水平农业研究机构入驻,更好地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将更多更好的农业科研技术转化为能够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用技术。

近年来,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积极与赵县开展“院县合作”,共同建设“赵县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坚持“立足区位优势,提升创新能力,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吸纳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进驻赵县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了园区在节水优质粮食生产、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普观光等方面多项科技研发和成果的转化,取得了各类科技成果13项,培育农作物品种21个。

科技领先——吸引国内一流院所

冒着朦朦雾霭,走进赵县现代农业园区,一座55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温室内,西红柿、茄子等各种蔬菜长势正旺。田国英指着远处说,那边是中科院遗传所育种试验区、中国农科院试验区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的小麦、玉米、油料作物种植区。同时,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普观光区域也初具规模。

园区办公室负责人李夕军介绍说,现代农业园区共有3万多亩耕地,涉及韩村镇7个村、1.9万农民。核心区规划为六大功能区,即科技研发区、种业产业化区、农产品加工区、畜牧研究示范区、设施蔬菜展示区和田间试验示范区。

在项目、资金、政策上,园区得到了石家庄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科研综合楼、组培室、培训教室、展览室等。依托入园的科研单位和国家、省小麦、玉米等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资源优势,实施了节水优质高产小麦生产、绿色蔬菜种植、健康畜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及新技术推广、产业化服务等方面工作,推动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园区开展了新品种研发、引试示范、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产业化服务等方面工作。在新品种培育上,成功审定石麦18、石麦22、轮选061等小麦新品种10多个,审定玉米品种5个,已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100多个,集成并示范推广新技术20余项,累计推广应用120多万亩。

在现代种养区,记者看到一排排日光温室大棚,总数达700余座。采用优良品种与节水配套技术结合,全面实施节水高产的现代栽培技术。为培育新品种,建设了组培室、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并建起农业信息数字化采集、监控和传输系统及设施农业监控技术与云服务平台。

目前,该园区核心区域建有种子库房、种子加工车间、晾晒场,技术培训中心、物联网、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并已投入使用,初步形成“科研、展示、推广、培训、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科研试验示范区。

产业融合——一二三产协调发展

“我养肉牛,主要是用赵罗面业、玉桥面业加工后的‘下脚料’。”赵县韩村养牛大户张军亮说,赵罗面业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等面粉,玉桥面业就是生产各种挂面等面粉的精细加工,他养牛就是用这两个厂子的“剩余产品”,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

赵县韩村镇党委书记贺海水说,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受益”原则指导下,该园区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保障,以科研院所、当地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为主体,推动了区域农业现代化和社会服务化,大力实施“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发展方略。

“这一模式促进了研、种、养、加、销、游相互融合发展,起到了科技引领和示范作用。”园区实施了“科学研究+龙头企业+新型经营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赵广才给予了充分肯定。

赵罗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英辰说,公司日产小麦面粉、玉米粉分别达到了700吨和150吨,注册的“赵罗”商标为河北省著名商标。目前,园区现有注册商标6个,分别为“赵罗”“玉桥”“玉雪”“诚和顺”“鲜圣”“绿仓”,通过“互联网+农业”等市场化运作推介品牌,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5%。

目前,园区已经具备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展示、观光采摘、生产加工、辐射带动“五大功能”,成为集科研、示范、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100多个,发展订单农业1万余亩。

农民受益——科研成果惠及农户

“播种后下了两场雨,土地墒情好,麦苗长势不错。”吃过早饭,种粮大户周中华来到麦田里,拔出一把麦苗仔细看根系发育情况。他说自己种的15亩农田都在园区范围内,实施了统一的种子、耕作、追肥、打药等,种粮省心省力,收入也挺好。

今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委托农业专家,对新品种小麦“绿色增产”攻关示范田进行了现场实地监测验收,实收3.5亩,平均亩产724.9公斤,刷新了河北省小麦单产纪录。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园区内仅浇一水的3.4亩小麦品种“石麦22”示范田测产,实打实收,亩产量为620.6公斤。

据测算,通过推广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等措施,“第一产业”高产农作物种植亩节本增效325元,亩均产值与纯收入高于园区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30%以上,设施蔬菜亩收入1.5万元,高于园区所在地区平均水平30%以上,园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通过示范带动和科技信息服务,园区所在地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建设前提高30%以上,园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幅度高于同类其他地区30%以上。

园区建设、运营需要大量的管理、技术人员和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每年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0人以上,间接吸纳农民就业1.5万人以上。通过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大气、水质、土壤质量,园区“三废”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以上。

田国英表示,今后要将该园区打造成为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蔬菜种苗引育种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努力建成北方农业科技硅谷、冀中南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园区典范。(康会敏 李杰)

文章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