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基地之一的齐齐哈尔市围绕市场需求和供给优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在传统制造业中融入创新元素,不断寻求新的发力点和增长点,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配套产业,实现了新旧动能的有效转换,一批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新行业、新产品、新业态正在孕育。
创新驱动助力传统制造业
齐齐哈尔市是国家集中投资兴建的老工业基地,拥有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中车集团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两大机床厂等一大批企业,拥有较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近年,受市场需求影响,当地经济增速开始放缓。
“严峻的市场环境倒逼传统制造业必须紧盯市场,调整供给。企业要转变以往盲目求大、求快的发展误区,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理念,关停低端生产线,加强技术研发,使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孙珅说。
走进齐齐哈尔工务机械厂的生产车间,忙碌的生产场面立刻映入眼帘:数十名工人正穿梭于生产线之间,原本还看不出模样的粗制钢材在工人们操控的数控加工设备上,瞬间便成为一件件规格统一的精致零部件。
“这批订单,客户催得紧,一定要加班赶出来。”企业负责人董铁安说,由于订单饱满,为保证按时交货,一线工人必须“三班倒”“连轴转”。
齐齐哈尔工务机械厂专门生产轨道车辆及道岔机械配件,近年通过技术升级,加工工艺得到改良,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大量应用于高铁建设,年产值超4亿元。
“不以产量规模增长为目的产品创新,让企业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北满特钢党委书记王朝义说。他告诉记者,目前,北钢正从钢铁材料冶炼加工向金属新材料设计研发生产一体化转型,合作成立国家级特殊钢材料检测中心,在研和预研的产学研项目22项。其中,研发出的高品质轴承钢已通过德国、美国和瑞典等欧美国家的认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10%。
记者了解到,中国一重等齐齐哈尔传统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入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上,提升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部分企业开始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
聚集创新型配套产业 释放规模效应
在国字号大型装备企业创新的同时,一批与之配套的齐齐哈尔市中小型企业也借势聚集,在创新中发展壮大,并逐渐释放出规模效应。
在齐齐哈尔华工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一片薄如蝉翼、镜面一样光滑的钢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董事长周立富告诉记者,这片用特制设备加工出来的薄板是专门用来检测钢材的纯净度的。“此前,国内的钢厂对产品一般都使用水浸探伤法,不仅繁琐,对杂质的发现还不够直观。而通过这面薄薄的钢板只需放在特制的检测设备上扫描,便如同给人体做X光透视一样,所有毛病一览无余。”
依靠这项新的检测技术,在全国机床行业整体下滑的形势下,华工机床利润和销售额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销售额3000万元,利润率超过30%。
“只有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增强新动力”北方特种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明玉如是说。这家民营企业利用自身原有的金属新材料技术优势,研制出的轻量化电机壳体采用铝和稀土中间合金,与市场同类型产品在重量上减少了三分之一。
齐齐哈尔市工信委主任刘大勇说,作为老工业基地,齐齐哈尔发展地方配套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据显示,2015年传统制造业占齐齐哈尔市工业比重虽由过去的30%降至17%,但地方工业企业却因创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6亿元,同比增长13.5%。
培育新兴产业 新动能破茧而出
记者采访还发现,齐齐哈尔市在稳定传统产业,升级配套产业的同时,结合地域优势,在现代服务、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方面精准发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每天光快递单就要上万件,快递公司平均10分钟拉走一车货!”坐在电脑旁正在打印单据的齐齐哈尔蓝海商务信息咨询公司工作人员一边敲打着电脑一边对记者说。
今年“双十一”期间,以经营地方农产品为主的这家电商公司的泰来大米、方正蜂蜜、龙湘豆干等多个主打产品再次刷新网上销售纪录,日均销售额达50多万元。其中,龙湘豆干长期保持在淘宝网同类产品销售排行榜周冠军。
这家企业产品的网上热卖仅是齐齐哈尔市如火如荼发展农产品电商的缩影。借助这一新兴产业,齐齐哈尔的地产优质农产品得以“走南闯北”,畅销全国。
在依安县朗盛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四条传送带上的砖坯来到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印花,丝网印刷机和喷墨打印机犹如能工巧匠的妙手,赋予砖坯绚丽多彩的美丽图案。
“陶瓷加工工艺精细,附加值高,不仅可吸纳就业,还可拉动下游的文化产业。”公司负责人说。
从2015年开始,齐齐哈尔市根据产业基础和地方优势,确定了工艺陶瓷、金属新材料、冰雪体育等12个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一场转换发展动力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攻坚战在齐齐哈尔打响。
孙坤告诉记者,根据目前推进效果,大家看到了希望,越干越有信心,齐齐哈尔正在经历由重变轻、由黑变绿的嬗变,正实现着新旧产业、新旧动力的有序转换。(记者 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