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绿色金融创新与发展
——用绿色金融撬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在绿色金融助力下,多地绿色发展步伐稳健。这是11月16日拍摄的江苏南通如东风电场。江苏南通全力推动沿海风电产业、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海洋生物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并向绿色化转型。 李存根摄(新华社发)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绿色金融创新路径何在?专家建议,要力促财税系金融与银行系金融实现对接,要构建一套良性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快建立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如此,才能为绿色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绿色经济发展和绿色金融创新之路何在?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如何完善?11月23日,在第二届绿色金融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相关热点话题,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出谋划策。
促进政策形成合力
诚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所言,“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是分不开的”。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因如此,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广泛共识,且被纳入国家层面的规划之中。“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及,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门更是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今年G20杭州峰会上,在我国倡导下,绿色金融更是被首次纳入G20议程。
事实上,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指出,我国人均GDP正从8000美元向12000美元过渡,如果绿色金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将有力促进单位经济降低能耗、降低排放,升级民众物质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服务,提升环境、健康、文化、出行等多方面的品质。
当前,绿色金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财税系金融在绿色金融的重大工程投资,如何与银行系金融机构有效对接,这是绿色金融创新面临的首要难题。”曹和平指出,在绿色发展中,以往政府主导基金、政府主导项目较为活跃,但银行体系金融步伐没有跟上,甚至有些脱节。“如果这两块对接好了,将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
构建激励约束机制
发展绿色金融,并非只是多一点绿色信贷,再发一些绿色债券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实现三个目标。其一,是要解决绿色项目融资难、融资贵;其二,是要让污染性项目融资难、融资贵;其三,是要强化企业和消费者预测偏好,让其更加青睐绿色发展、绿色产品、绿色投资。
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动力之源。“关键是要把绿水青山的隐性收入和环境污染的隐性成本显性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表示,绿色项目投资期限长、前期投入大、收益期比较长,且投资风险较高。当前,不少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动力不足,不构建良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绿色金融发展就容易上热下冷。
激励机制如何建立?张承惠认为,一方面,要在财政政策上对绿色发展有所倾斜,比如,在政府采购方面,要重点采购绿色产品或秉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产品;应鼓励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更多地销售绿色产品以及绿色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方面的作用,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减税等。
与激励机制相对应的,是约束机制。多位专家提出,要推动绿色金融立法,以法律形式确立绿色金融制度。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甚至强化环境污染者的法律责任等。
搭好信息共享平台
在绿色金融走热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也尝到了其间的甜头。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李其林就说:“公司拿到绿色批文后,发行绿色债券融资的认购情况非常好。从长期看,为公司节约财务成本达千万元。”
中诚信国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今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共计发行37只,发行规模达到1343.3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30%。
马骏认为,我国绿色金融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发展框架,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也面临不少问题,如通过再贷款来支持绿色金融,除了传统再贷款之外,还可以考虑推出像PSL一样的工具来支持中长期绿色项目。
张承惠建议,在配套措施方面,首先要实现信息透明共享,建立信息平台,工业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双向沟通共享平台。此外,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引导现有专业服务机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张承惠还表示,“政府要建立起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和社会评估力量来及时反馈环境执法情况,及时反馈绿色、金融和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情况”。